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

来源:肥壤网 2016-04-14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吧。

中国历史故事: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家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独特地位。

长沙城那条有名营盘路,俨然一条现代都市繁华街道,却立着一尊辛弃疾塑像,看上去自是英武挺拔,表情冷峻,衣袂飘,让人有些凛然。由此看来,辛弃疾应为关公和张飞结合体。事实上,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受其祖父辛赞言传身教,不光从小博览群书,苦练剑法,且很早就树立了有朝一日一定要赶走金兵、收拾旧河山远大志向。就在21岁时,辛弃疾趁着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南侵时,毅然在山东济南拉起了一支数千人义军。此时,学富五车辛弃疾看上去更像一介高大魁梧武夫,他驰骋疆场,攻击金兵,就像犀牛那样威猛善斗,人皆称其为“青兕”。

后来,为了给金人以迎头痛击,他深明大义,率领两千义军投奔到另一支义军首领耿京旗帜下,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为其出谋划策。有了辛弃疾这样好帮手,耿京队伍如虎添翼,迅速壮大起来,号称有20余万人。一次,叛徒义端和尚偷了耿京印信连夜出逃,辛弃疾闻讯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奔两日,将其抓获。辛弃疾根本不听叛贼求饶,刀起头落,斩下他脑袋,就拎回去见耿京。从此,耿京越发信任辛弃疾了。 ,为了光复大业,辛弃疾又说服耿京南归,与南宋朝廷正规军共同抗金,并亲自南下临安联络。可他返回时,义军却发生了变故——张安国叛变,杀掉了耿京,还拉走了一帮人投降金军。这自是犯了辛弃疾大忌,纵是逃到天边,纵是躲在重重防守金营,辛弃疾硬是带人闯进金营,将张安国掳了出来,让他死难看极了。

之后,辛弃疾名重一时,因此获了南宋朝廷认可,开始在南宋官场上摸爬滚打。他以为自己终于有了施展抱负机会。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本来是以身许国,企盼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但他错了。说来,他直捣金营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谁料南归之后,他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笔,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呐喊。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触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四顾茫然,只能热泪纵横,自是脉脉此情谁诉。

可从政报国从来就是辛弃疾主攻方向,而填词作赋只是他业余爱好。如果说,辛弃疾一生洋溢着悲剧色彩话,于南宋朝廷而言,文武双全辛弃疾就是一根鸡肋。应该说,辛弃疾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诗词中。时隔千年,重读他词作时,我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着名《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以说,这首词除了岳飞《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如此有金戈之声力作。也因此辛词比其他文人有深刻不同,吟读其词,总是清晰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令人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把栏杆拍断身影。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看来,只因他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纵是无奈,又能如何?而每当他到一次效力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奔波去操劳,那颗炽热爱国心烧他浑身发热。也因此,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样子。这能不让主和苟安南宋鞍廷心烦意乱?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

上一篇:风流天子救凤姐
下一篇:刘少奇跑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