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当孙膑遇见庞涓:救赵焉用围魏

来源:肥壤网 2016-06-19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当孙膑遇见庞涓:救赵焉用围魏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当孙膑遇见庞涓:救赵焉用围魏吧。

中国历史故事:当孙膑遇见庞涓:救赵焉用围魏

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相同错误。然而,这个看似简单道理做起来却非常难,战国时代魏国名将庞涓曾两次败在同门师弟、齐国着名军事家孙膑首创围魏救赵”战术下,那么,庞涓为何一再上当,两次“围魏救赵”有什么不同?

对于喜欢历史中国人来说,孙、庞斗智故事可谓耳熟能详,“围魏救赵”典故更是家喻户晓。无论军事家,还是历史学家,大家公认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妙笔在于“围魏”,马陵之战“围魏救赵(韩)”妙笔在于“减灶”。但我则认为,桂陵之战关键在于“弃子”,而马陵之战关键在于“攻心”。

真实答案只能靠事实来解答,我们有必要回到那段烽火连天岁月一探究竟。

公元前357年,魏惠侯图谋称霸天下。强大魏军用武力击败韩国,迫使韩昭侯、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等国君同时来到大梁,承认魏国霸主地位,以魏,韩为轴心军事同盟宣告成立。为对抗魏国一家独大,赵成侯不甘示弱,与齐威侯平陆相会,赵、齐军事同盟浮出水面。双方外交穿梭繁忙,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卫国军事行动成为列国大战导火索。魏国与宋国联兵八万救援卫国,庞涓担任联军总指挥。联军主力直指赵国都城邯郸,庞涓率一支奇兵插入卫境伏击攻打卫国赵军。

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楚国采取名义出兵,暗地坐山观虎斗策略,虽然援赵声势浩大,不过抢抢地盘而已。邯郸被围,赵国把希望全部寄托于齐国。

齐威侯不想让魏国坐大,拜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起兵八万救援赵国。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来孙膑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谋与魏相争,广揽天下贤才,器重孙膑军事才能,便任之为军师。同门师兄弟恩怨情仇就此结下,并将在不断战争中了结。

两国军事力量对比,齐军明显处于劣势。战国时代大学者荀子在对各国军力做过一番比较后指出:“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也就是说,秦国锐士最勇猛,其次是魏国武卒,齐军技击排名第三。关于这一点,孙膑也是承认,“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大家公认齐国士兵不行。硬碰硬不行,只能用计,故而孙膑想出“围魏救赵”战术。他对齐军最高指挥官田忌讲:“夫鲜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撤,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曼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孙膑大体意思是说,一团乱麻只能慢慢地解,不能乱扯。善于作战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况且齐军远不如魏军精锐,只能以巧取胜。既然我们来劝架,又何必和他们打成一团呢。魏军主力和赵军激战,国内空虚。我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敌人必然回军救援,我们就可以半路打伏击。

于是,齐军在桂陵设下埋伏,趁庞涓回师救援国都,远来疲惫之际大败魏军,《史记》如此记载。但是,这里有个疑问:大梁是否真空虚,庞涓是否因为齐军攻打大梁才急匆匆地回军?

大梁城防坚固,秦国曾经七次围攻大梁,然而百战百胜秦国名将白起“兵困于林中”,遭遇军事生涯唯一一次挫折。秦始皇灭六国,秦军包围大梁三个月,引黄河水灌才打下这座坚城。处于鼎盛时期魏国远非战国末期可比,区区八万人不可能对大梁造成威胁,庞涓不担心齐军攻打大梁,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围魏”而回师。那么,孙膑用什么办法调动庞涓?

《史记》没有记载,《孙膑兵法》却给了我们明确答案。孙膑问田忌:“五都大夫之中谁最无能?”田忌道:“齐城大夫和高唐大夫。”孙膑让齐城和高唐二位大夫带本都兵马攻打平陵。平陵是魏国军事重镇,人口众多,兵力强大,南面靠近宋国,北面靠近卫国,进军途中要越过市丘。如果魏军进行包抄,很容易切断齐军粮道,将齐军一举围歼。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