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战乱中天府之国四川: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

来源:肥壤网 2016-08-30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战乱中天府之国四川: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战乱中天府之国四川: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吧。

历史解密:战乱中天府之国四川: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

黑水县城海拔2350米。藏语安多方言称黑水为“措曲”,“措”为生铁之意、“曲”乃水之意,引申为黑水,也因河流贯穿全境的河水呈黑色而得名。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从1935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10万红军在只有20多万人口的川西北地区停留了近3个月,如此大的粮食需求,川西北地区难以承受。如果按红军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每人每天耗一斤粮食计,总消耗粮食当在2500万斤至3000万斤左右,相当于红军集中留驻的茂县、松潘(一部分)、理县、汶川、黑水、大小金川、丹巴、马尔康、壤塘、阿坝地区年产粮食的50%以上。邓颖超回忆:“长征中除了作战外,粮食问题成为当时最大的困难,尤其是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区时,粮食就更困难。”萧锋在《长征日记》中写道:“粮食日渐成为威胁我军生存的大问题。仅不负担战斗任务的一军团直属队,在从懋功到毛儿盖的行军途中,18天就减员120人,占全队总人数近百分之十。”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问题已成为当时红军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在统一了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过草地的意见后,中央军委决定在黑水芦花和毛儿盖各设一个筹粮委员会,为过草地加紧筹粮。

此时地里的青稞已经开始变黄,勉强可以食用,为了不被饿死,红军不得不割地里的青稞煮食。红军一边收割青稞,一边派人四处寻找藏民回家,宣传红军的主张,给付粮食价款,并在收完粮食的地里钉上木牌写明情况,以作借据。红军指战员全体动员,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都亲自下地同红军战士和藏胞一起收青稞。

聂荣臻回忆:“因为这一带人烟稀少,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部队严重缺粮,我们几乎天天为粮食发愁。这种情况完全证实了中央一开始的正确判断。”部队到处筹粮,有些藏民误信敌人宣传,把粮食埋藏了起来,部队有时起用了藏民埋藏的粮食,就留下几块光洋,写个条子,表示歉意。

当时为了掌握政策,团以上都有筹粮委员会,统一筹粮,统一分配。对于收割藏民地里的青稞,红军有严格规定:一、各部队只有在用其他办法不能筹到粮食的时候,才许派人到藏民田中去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二、收割麦子时,首先收割土司、头人等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去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三、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必须将所收数量,为什么收割麦子的原因等,照总政所发的条子,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可以拿着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粮款。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红军要生存呀!”

红军在黑水各地筹、收、借粮过程中,纪律严明,所筹之粮,有的按当地粮价给付了银元和布匹,有的没付钱但也都打了借条。

红军收割藏民青稞这一史实,亲历者们一直没有忘记。时任中革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发,1936年就曾以“杨定华”之化名发表文章《雪山草地行军记》,叙述了“全体动员割麦”的情景:“此时真有‘不割麦不得食’之势,除少数担任勤务之部队和伤病员之外,上自朱德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都一齐动手,参加割麦的运动。”“朱德总司令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共产党的中央书记张闻天和年已五六十岁之徐特立、林伯渠,也来帮忙弄麦子。”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