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解密:颐和园的一块巨石如何会被称为败家石?

来源:肥壤网 2016-09-13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解密:颐和园的一块巨石如何会被称为败家石?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解密:颐和园的一块巨石如何会被称为败家石?吧。

历史解密:解密:颐和园的一块巨石如何会被称为败家石?

在市政府今年的工作安排中,专门提到了要加强对“三山五园”的保护。颐和园作为五园之首,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景点。到过颐和园的游客,在乐寿堂前(慈禧寝宫)的庭院里,会看到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巨石,上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青芝岫”三字。在此石围栏外的标注牌上,赫然写着它的俗称——“败家石”。一块石头为何有如此俗称

“败家石”之称来源于明朝着名书画家米万钟。米万钟平时喜欢收藏奇石,一日,米万钟在房山发现了一块巨石,他准备将其运往他在海淀的私家园林:勺园。因为石块太大,米万钟运到良乡时几乎已经倾家荡产,恰在此时,魏忠贤执掌朝廷,米万钟遭陷害。米万钟只好将石头放在良乡,因为米万钟的曲折经历,后人将此石称为“败家石”。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发现了这块巨石,并将它挪到了颐和园。

米万钟生于1570年,他是明朝着名的诗人和书画家,出任过太仆少卿、江西按察使,着有《澄澹堂文集》、《澄澹堂诗集》、《篆隶考伪》等书。他有个祖先更为有名,那就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万钟的书法继承了米芾的神韵,被称为“万钟行草得南宫家法”。他的书法既有米芾书意,而盘曲迂回、沉着飞翥、以纵取势的笔态,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成就与同时代的着名书法家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誉。

在“南董北米”的年代,米万钟不仅仅以书画闻名,当时还有“米家有四奇”的说法: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而“败家石”是米万钟收藏的众多奇石中的一块,只不过这块巨石的经历颇为奇特,称得上历经沧桑。

明末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苏州)诗人葛一龙(字震甫)还专程到良乡去观赏这块“败家石”,并写下了一首《观米仲诏勺园所移奇石歌》:塔青村北野草荒,草间突兀孤云苍。欲行不行气若郁,将雨未雨天无光。云是米家凿山出,百步千人移数日。到此踌躇不肯前,秦鞭无计楚力诎。火木纵横倒一林,相为枕藉岁年深。或需天手妙神用,或眷山祗萌故心。我与之言匕之起,几时得渡浑河水。岭岈空洞宿阴霆,鲸背鳌簪立奇鬼。主人好礼尊石公,神物亦岂甘牢笼。不如就此树高阁,居处日对飞来峰。

“败家石”在良乡沉睡了一百多年以后,被前往西陵祭祖的清朝乾隆帝发现了。他见这块巨石突兀雄伟,顿生喜爱之心,也赞叹米万钟眼力超群,便降旨将巨石运回正在修建的清漪园乐寿堂前。那时,乐寿堂正门“水木自亲”刚刚建好,便拆墙破门,将巨石放置在楼前庭院南部正中,就好像门前的一堵影壁。乾隆皇帝将此石命名“青芝岫”,并吟诗御题镌刻于巨石上,两旁又题刻“莲秀”和“玉英”四字。乾隆皇帝还命协办大学士汪由敦和近臣蒋溥、钱陈群等也题诗镌书,使这块灵秀巨石具有皇家气派。

这块由米万钟发现、乾隆运回海淀的房山巨石,如今还完好地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院中的海浪纹石座上,供千百万人观摩欣赏。它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着名的奇石之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米万钟在房山发现和搬运“青芝岫”时,还发现一块稍小的巨石,重约二十吨,玲珑通透,也是一块奇石。由于相同的原因,也被搁在良乡。清朝乾隆皇帝将青芝岫运到清漪园的同时,也将另一巨石运到圆明园,安放在福海东南隅“别有洞天”(即秀清村)河北岸时赏斋前,御题命名为“青云片”石,称青芝岫为“大青”,青云片为“小青”。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