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古代武科举考试:测臂力 唐代举木棍清代提掇石

来源:肥壤网 2016-10-02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古代武科举考试:测臂力 唐代举木棍清代提掇石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古代武科举考试:测臂力 唐代举木棍清代提掇石吧。

历史解密:古代武科举考试:测臂力 唐代举木棍清代提掇石

掇石,也称“制子石”“武功石”。石上皆标有重量,主要考臂力,以重量多少定名次,并刻有科举吉语。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两类。反映文科举的书籍及影视作品众多,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但武科举如何选拔人才 测试臂力的“举重”又在武科举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清朝掇石用来测试考生臂力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内,几块中部挖空、方方正正的“石块”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力,这便是清代武科举考试评定考生臂力的“举重”工具——掇石。掇石,也叫“制子石”“武功石”,为长方形,约半米高,中间挖空部分或为十字形,或为半月形,以便考生将手伸入举起。掇石前部有刻字,刻着考试年份、掇石重量和恭祝考生金榜题名的吉祥话。例如一枚馆藏的清代掇石,左侧竖刻“光绪辛卯年置”(公元1891年),右侧竖刻“重二百二十斤”,顶部横刻着“登瀛洲”三字,意为士人得到荣宠,如登仙界,正中间竖刻着“得意青云路”,都是预祝考生金榜题名的妙语。

体能测试的朝代更迭

掇石是清朝时测试体能、以体力选人才的物证。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上就有关于举重的记载,称之为“翘关”和“扛鼎”。“翘关”是指单手举起城门上的大木门栓,“扛鼎”则要求双手举起烹煮食物的青铜巨鼎。门栓有百八十斤,青铜巨鼎可以重达几百斤,因而能够“翘关”“扛鼎”都是古代大力士的象征,例如东汉末年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即是一位“身长八尺,力能扛鼎”的大力士。

“举重”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兴起于唐代。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一改过去主要以荐举选拔人才的局面。武则天称帝后,为防止国民在盛唐的安逸中忘记战争,疏于锻炼,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武科举,即将“翘关”加入武科考试的科目之中。除去步射、马射、马枪之外,“又有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选举志》)。自然,这时举的“关”不再是实用的城门门栓,而是为考试特制的木棍,这种木棍有一丈七尺长(相当于5米半左右),直径三寸半(相当于10厘米左右),合格的标准是手持“关”的一端,共举10次。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深恐兵权旁落,因而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首先,在武科举中加入了策论,考察考生对于文化和兵法策论的掌握;其次,降低了在武科方面的要求,取消了专门的臂力测试,以步射、马射为主,辅以弩踏、刀枪器械,然而对于弓、弩等工具也有重量等级的划分。元代,为强化统治,统治者禁止汉人学习武艺和私藏武器,武科举也随之取消。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赞成文武分途,因而长期没有开设武科取仕,直至明宪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才重开武科,此时距明朝建立已96年了。这时的考试重在弓马,兼取策论。明万历年间边疆告急,朝廷试图加强武举,选拔人才,但是也未能实现。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刀石科目,“举重”再次成为武举考试的科目,这时举重的方式即为掇石,而不再是举木棍,并且设定刀的重量为3个等级,即80斤、100斤、120斤,石的重量为3个等级,即200斤、250斤、300斤,这是所谓的“弓刀石马步箭”(即开弓、舞刀、掇石、马射、步射)的开端。清代继承了明末的相关政策,是武科举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为3场,第一场试射马步箭,第二场试技勇,第三场考兵法。其中第二场的技勇包括拉弓、舞刀、掇石3项,这3项都是对考生臂力的测试。这一时期对于技勇所用的弓、刀、石都有明确的规格等级,规格依次为三号、二号、头号。据记载,弓的3个等级为八力(相当于80斤)、十力(相当于100斤)、十二力(相当于120斤);刀的3个等级为80斤、100斤、120斤;石的3个等级为200斤、250斤、300斤。并且对于举起的动作标准有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由此可见清代武科举制度的成熟。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