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唐代就有“三脚猫”叫法吗?其实最早元末明初出现

来源:肥壤网 2016-10-11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唐代就有“三脚猫”叫法吗?其实最早元末明初出现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唐代就有“三脚猫”叫法吗?其实最早元末明初出现吧。

历史解密:唐代就有“三脚猫”叫法吗?其实最早元末明初出现

说起三脚猫,可能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贬义词,正常的猫儿、狗儿哪有三只脚的。生活中只有支撑照相机的三脚架、庙里烧香的巨无霸大香炉——鼎等这些东西是三只脚,从数学的角度讲,这么设计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在市井中,三脚猫是个俗语,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意思很接近,比喻某些人对某些事情一知半解,而又酷爱在公众场合自我吹嘘,显得牛皮哄哄,这时就会招别人讥讽,“看这人充其量也就点三脚猫的功夫,有什么能耐”。三脚猫在江浙一带比较流行,尤其以扬州、上海等地为多。不过现在,随着影视剧的流行和网络的传播,许多词语已经不分南北,好像带点调侃,瞬间就能火爆全国。

这不,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4》第11集中,因为剧情需要,元芳形容一位蹩脚的女侠为“三脚猫”的功夫。那么“三脚猫”的说法真的在唐代就有了吗

据历史记载,“三脚猫”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一书中。陶宗仪在书里讲了个故事:当时有个叫张明善的人,写了一首名为《水仙子》的北乐府,讥讽当时的政局,曲子的内容是这样的,“铺眉苦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 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一个说是“五眼鸡即乌眼鸡,是一种好斗的雄鸡;岐山鸣凤是指周还是诸侯国的时候,即将兴盛,有凤凰在岐山鸣叫;两头蛇是蛇的一种,无毒,尾部圆钝,乍看之下很像另一个头,故称两头蛇,古人传说看见两头蛇预示着死亡;南阳卧龙即诸葛亮;渭水飞熊指姜太公。一天夜里,周文王睡觉梦见了一头飞熊,找人解梦说这一定是有贤人出世的征兆,果然不久就在渭水边遇见了姜太公。张鸣善客观上表达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主要意思是说“装模作样的人早早就当上了三公的最高官职,好勇斗狠、蛮横无理的人却享受着万种的俸禄,胡说八道、欺世盗名之徒却能在社会上畅行无阻,总而言之全是胡闹。说英雄可到底谁是英雄呢 居然把乌眼鸡当成了岐山的凤凰,把两头蛇当成了南阳的诸葛亮,把三脚猫当成了姜太公!”

另一个说是,有了权势的人,大部分都装模作样,言行不一,就像周文王、诸葛亮和姜子牙这样的英雄也有这方面的不足,也是些五眼鸡、两头蛇和三脚猫之类,最后沦为帝王的附庸,考虑问题多是从皇权的角度出发,替天下百姓着想的又有多少呢。

在这两个版本中,对三脚猫的比喻是不一样的,但这个词却悄悄传开了。

明朝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了一只三脚猫,“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逮老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事超级棒棒哒,无奈“走不成步”,实在是件极其郁闷的事。后来便用“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了。可见,当时社会上对某些技艺不精的人非常有看法,使得“三脚猫”这个词逐渐走红。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