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乾隆评价古代帝王: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

来源:肥壤网 2016-10-11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乾隆评价古代帝王: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乾隆评价古代帝王: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吧。

历史解密:乾隆评价古代帝王: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在该庙的景德崇圣殿内,供奉着188位古代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乾隆与历代帝王庙有着不解之缘,他曾经六次亲祭帝王庙,并且重修殿宇,在庙内留下四座石碑。这些碑文记录了乾隆对入祀帝王的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他治理国家的心路历程。

乾隆三年(1738年),28岁的弘历第一次到历代帝王庙祭祀。据《清史稿》记载,这一年水灾、风灾、旱灾、雹灾、蝗灾频发。十一月宁夏、甘肃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又引发火灾、河堤决口。乾隆紧急调拨兰州库银二十万两,并且派专员去赈济,次年他还免去了灾区的所有额赋。亲祭帝王庙之后,乾隆作了一首《礼成纪述八韵》。诗中写道:“志曾希舜禹,心媿作君师。”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心怀大志,但是对于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国家,他还有些惶恐不安。

乾隆九年(1744年),34岁的乾隆第二次亲祭历代帝王庙,这次祭祀没有留下什么感言。为了修缮帝王庙,乾隆从二十七年开始,将景德崇圣殿的顶瓦换成黄色琉璃瓦,并且将主体建筑的外立面换成金龙和玺彩画,从而将正殿的规格提高了。完工后,乾隆于1764年第三次亲临致祭,并且写下《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和《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帝王庙西南碑亭。

《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开头便说:“三皇五帝道功崇,历代君王懋建中。虽是乘除抚人世,莫非兢业代天工。”其意是说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伟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业之功。虽然世事消长引发朝代更替,但是帝王们没有不兢兢业业、代天职事的。这首诗既是对古代帝王的歌功颂德,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在《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中,乾隆强调要“观德”。“观德”一词出自伪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篇:“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乾隆认为,“观德”并不是单纯的歌功颂德,而是观察并且引以为戒。他举例说:周人曾经被商王朝监管,一旦周灭了商,就称自己是正统,而把商叫作“胜国”,就是被灭之国,这种朝代的更替能不让人警惕甚至害怕吗 所以乾隆说,如今把各个朝代的帝王聚于一室,不仅仅是为了效法,还要从朝代的兴衰更替中吸取教训。“观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这才是乾隆的“观德之意”。

乾隆四十年(1775年)农历二月, 65岁的乾隆第四次来帝王庙祭祀,并且写下《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有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对古代帝王有了新的认识。他在诗中写道:“圣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实稀戒实多。”意思是说:我要效法那些圣贤之君,对那些昏庸之君则要引以为戒。然而纵观庙里入祀的这些帝王,值得效法的实在太少了,要引以为戒的却实在太多了。相比上次祭祀提出的“法、戒并举”,这次乾隆更强调“戒”。

乾隆于四十八年(1783年)农历三月,第五次来帝王庙祭祀。此时乾隆年逾古稀(73岁),他写下《癸卯暮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诗的大义说:“我摆出供品请帝王们飨用,史书记载的朝代更迭则让我心生畏惧。祭典完成之后起驾回宫,我还频频回首,思绪万千。”此时乾隆已经暗下决心,要对帝王庙进行改革了。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