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来源:肥壤网 2016-10-25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吧。

历史人物: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据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读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开一代盛世,这个人就是张良。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敢以“王者师”身份自居的文人。

很多人说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王安石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耳。秦灭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

也就是说,张良只不过是躲在幕后,利用刘邦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为韩报仇。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邦和那个掷锥的大力士一样,都是张良的傀儡,是他棋盘上的棋子。

打个比方说,张良是刘邦集团的头脑,刘邦集团是张良的四肢。

对于其他人,刘邦非打即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唤人称字,是尊敬的意思,尤其是对于口中从来不断污言秽语的刘邦,相当不易。

这是敬师之礼。

因此,和刘邦手下其他人不同,张良与刘邦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甚至,他比刘邦还高一级,是“王者师”的人物。当刘邦做了皇帝后,张良意识到,文人可为“王者师”的时代已经成为美好的过去,至少出身及为人决定了刘邦不可能成为周武王齐桓公之类的人物,遂淡然隐退——那个周尊姜尚,汤尊伊尹,齐奉管仲的“帝王尊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尊师之人及尊师土壤都已不复存在。

“王者师”追求独立的思想与独立的人格;然而,秦以降的“帝制”使中国的精英变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只能匍匐在王权的脚下苟且偷生,成为“帝奴”。

八年的秦汉风云是“王者师”时代的回光返照。然而,无论是项羽,还是张良,都已无回天之术——实际上,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遗孤,只知道那个时代的美好,但并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才能继承并发扬当年的优秀传统。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八年秦汉风云,实际上就是张良、项羽两个末代贵族的较量——两人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推翻秦国,报国难家仇。刘邦则不同,有一种浑水摸鱼的感觉。张良堪称秦汉风云的幕后总导演。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另一个末代贵族项羽被迫以乌江自刎而谢幕。

随着项羽的故去,张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知名的传统贵族。

之所以说传统贵族,是因为自秦以降,中国已经没有贵族群体。虽说还有极少数的人具有贵族精神,可毕竟为数极少,称不上是一个族群了。

人类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群体,就其精神意识的素质考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流氓。其分布呈橄榄形,中间大,两头小,贵族处于高端,流氓处于低端,中间庞大的阶层是平民。从平民到贵族没有明显的界线,从平民到流氓也没有明显的界线,但流氓与贵族就天差地别了。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在于财富有多少,也不在于权力有多大,而在于具有一种高贵的精神,史书上称之为贵族精神,其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群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中国的贵族,在秦王朝之前,可以与欧洲的贵族并驾齐驱,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文明。中国的古文明并不比欧洲的古文明逊色,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专制帝制”时代,中国的贵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秦始皇用商鞅之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人不问出身,只要你地种得好,杀敌杀得多,就可以一级一级往上爬。该杀的杀,该罚的罚,从此高官厚禄地位再高,那只能叫高官而不能叫贵族。

贵族绝对非一朝一夕可培养出来的。秦始皇以降世袭贵族都是以朝代为断线的。比如汉朝姓刘,唐朝姓李,宋朝姓赵,明朝姓朱。可以说,除了被历代帝王作为“标签”使用的曲阜孔家,中国再没有跨朝代的贵族。

因此,秦王朝成为中国贵族精神衰变的拐点。

原本,项羽和张良是准备力挽狂澜的两个末代贵族。但可惜他们都太年轻了,项羽尤甚,由于家国亡时只有十来岁,贵族在他心里只能成为一个概念。

张良的出身与项羽相似,都是六国贵族,都是复仇者。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