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彼得大帝的传奇一生: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来源:肥壤网 2016-11-03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彼得大帝的传奇一生: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彼得大帝的传奇一生: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吧。

历史人物:彼得大帝的传奇一生: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政绩

十八世纪肇始,欧陆大国纷纷兴起,而俄国却进展迟滞。彼得大帝,诞生于1672年,是俄国史上一位非凡的君王,为使俄国迎头赶上当时欧洲的文明进步,他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拖离黑暗时代,使俄国的版图不断地拓展,并将俄国推入现代世界。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他已经开始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认为俄国东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东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社。 俄国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间鼓励工商业发展。他统治下,城镇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长了。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 同瑞典作战的整个局势几乎与同土耳其作战的情形正相反;俄国人初战失利,但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20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国家元首确实弄清了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的好处还认识不清。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200年认识到使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在18世纪和19世纪西欧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俄国则无法同西欧并驾齐驱。欧洲东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国家土耳其与俄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土耳其和俄国都是半欧洲国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两个世纪当中,土耳其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俄国先进。就此而论,土耳其在整个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比俄国先进。但是在1700年前后,没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认识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并把国家朝着那个方向推进。因此俄国自从彼得时期以来取得了迅猛的进展,而土耳其却只是以缓慢的步子。直到进入20世纪,凯末尔才领导土耳其朝着迅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当时俄国对中亚的控制已相当稳固,俄国在工业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进。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否则就无法遵循的道路发展。在决定彼得的名次时,把他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加以对比,从中受到了一定的启示。伊丽莎白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伊丽莎白主要是象征着其臣民的一致愿望,而彼得则把俄国带入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全新方向。事实上,要不是英国在这期间的大多数世纪中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俄国的话,彼得和伊丽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还会大些。 今天,我们当然认为俄国比土耳其要占优势,设想一下,如果那时俄国没有彼得,而土耳其有一位积极改革的苏丹,那么今天土耳其也可能成为大国,可能代替俄罗斯统治中亚地区,因为该地区的居民是穆斯林,他们与土耳其人的关系要比俄国人的关系近得多。 综上所述,彼得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影响显然要远远大于康熙帝、伊丽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

改革

彼得一世时期,俄国的国号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这位身高2米多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彼得大帝在军事和对外方面,他赢得了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在国内,他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彼得一世身体力行,开始了俄罗斯的“欧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服饰和社会风尚等许多方面也学习西欧。他剪掉贵族的大胡子,剪掉客人的长衣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改革背景

虽然说乌克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历史上的乌克兰,却在俄罗斯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彼得大帝的行宫依然完好坐落在美丽的第聂伯河之畔。而乌克兰人的文明教养和风度之优雅,这一切也和彼得大帝当年的改革有着深切的关系。正是那个为恩格斯所赞叹“真正的伟人”的彼得大帝,从1698年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这场彻底改变国家命运的大改革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他建立了正规的陆军和海军,使得落后的俄罗斯跃而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他使得落后的农业俄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在彼得大帝的时代,俄国出现了第一张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有了第一个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有了第一批的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彼得大帝还下达了设立科学院的第一道诏令。……从而,也使得俄罗斯“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却首先是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俗开始的。为了改革,他先出国留学考察一年多,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剪胡子,下令全国城乡的男人都不许留胡子。本来,胡子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是“上帝赐与的装饰品”,又宽又密的胡子和肥肥胖胖的身子一样,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但是不行!它已经成为了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障碍,是在丢人。后来因为阻力太大,彼得大帝也作了些让步,一时想不通的也不会砍头,但是得出钱购买留须权。这个钱可不少,一个富商每年要缴100卢布。就是缴了钱,事情还没有完,还要把政府发的,上面刻着“钱收讫”的小铜牌挂在脖子上,以备随时查验。在彼得大帝的行政命令加经济杠杆加名誉手段面前,你想,不就为了那么几根毛吗,留得累不累啊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传统的宽袖长袍。他认为这种服装华而无当,有碍工作,必须禁止。他在宴会上自己动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个干干静静,一边剪还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子拂下来,就是弄汤弄水,撒人一身。剪下来这一段,你还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在我们看来,这都不该是皇帝干的活。他下令规定:“莫斯科及各城市居民所着衣服,……其外衣之长以衔接吊袜带为度,内衣则应短于外衣。”人总得穿衣服,于是,新的服装很快就出来了。 彼得大帝在国外出访时,曾见过勃兰登选帝侯的夫人和岳母。两位女士认为他“优点甚多,天资极高”,但也觉得其“趣味颇不风雅,殊堪惋惜”。尤其是看到他在进餐时不会用餐巾,更是产生了不讲卫生的感觉。这种损害了的自尊心的补救,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中也明显体现了出来。他专门出版了一本生活教科书《青春宝典》,其中从品德的培养一直到青年人应该如何做客、工作和居家的行为方式,诸此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还具体到用餐时一定要使用餐巾,不能“发出吧哒吧哒的响声”。 此外,彼得大帝在改革中,关于人们如何进行交际,如何开展娱乐,也都有着非常明明白白的说法。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彼得大帝是在搞精神文明的建设,他的一些做法在我们看来可能很小很怪甚至很可笑,然而彼得大帝却让人们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为此而送命的人,据说占了当时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他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马克思语)。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在我们一些中国人看来诸如随地吐痰、衣冠不整、大声喧哗等等的“小事情”,在别人那里,却可能引发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早在彼得大帝那个年代,他们已经为如此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