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辜鸿铭:中国只有蔡元培和我两个好人

来源:肥壤网 2016-11-07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辜鸿铭:中国只有蔡元培和我两个好人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辜鸿铭:中国只有蔡元培和我两个好人吧。

历史人物:辜鸿铭:中国只有蔡元培和我两个好人

核心提示】辜鸿铭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过:“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 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蔡元培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还算好人,这就是辜鸿铭的识人逻辑。

西方人评价辜鸿铭为近代中国两位最有洋气、最有脾气也最有骨气的人。

每个人都是多侧面的,顺应自己的个性选择某种活法,在纷繁的世界上随心所欲地保持一个独立的姿态,仰俯自如,褒贬由人,这大约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固执的向往。民国时期的名教授辜鸿铭,就是这样按自己心性而活的,并以坚持梳辫子和欣赏三寸金莲、主张妻妾成群和帝王制度、能把《论语》翻译成英文再把《圣经》翻译成汉语之类的奇行而至今闻名全国。

在民初的北京街头和北大校园里,辜鸿铭绝对是一大奇观,奇就奇在他一副前清遗老的滑稽形象,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回头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更奇的是他的一套奇谈怪论,对西方文明鞭辟入里的批判,反倒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洋人们引为高见;那些令人侧目而视的奇行,更令国人将其当作怪物。

其实,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一大奇观,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只不过,他的文化底蕴却是以西学为主,而他在致力维护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方面却有失偏颇,因而他的“高见”引得国人为之侧目。但无论如何,辜鸿铭对于北京,对于那个新旧交替、中西交汇的时代,却是一种文化上的“板块碰撞”现象,碰撞出的,是一座绝尘仰止的高山。

辜鸿铭留在世人心目中的“遗老”形象是以北京为背景的,但他与北京的渊源却发生在他五十岁以后,此时,他已经是个狂狷不逊、行为怪异的小老头了。那么,辜鸿铭在踏进北京并终老于此之前,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

辜鸿铭原本并不属于北京,甚至不属于中土,他来自南洋,只能算是华裔。辜家原籍福建,从祖辈起就来到南洋槟榔屿,逐步创下一份家业。父亲为牛汝莪橡胶园的经理,而母亲却是位葡萄牙人,所以,辜鸿铭只有一半的华人血统,他长得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橡胶园的主人、英国牧师布朗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便把他收为养子。

大概在1867年左右,布朗夫妇离开马来西亚回国,在征得辜鸿铭父母的同意后,将十岁的辜鸿铭带回了苏格兰。这样一来,辜鸿铭便从文化上成了一个真正的“洋鬼子”,而他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似乎有些先天不足。

辜鸿铭头上有一大堆的博士头衔,据说总共有十三个,这是他游学欧洲十四年的结果。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等,都曾留下他刻苦攻读的身影。名校、名师再加上个人的造化造就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天才,他不但深得欧美文化的精髓,同时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语等八种语言,在语言方面似乎有着天赋异禀。在他此后的生涯里,他充分调动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留下了许多笑谈。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