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滚动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79岁老人为种出好吃高产糯玉米 埋头35年培育出彩色新品种

肥壤网 2016-08-24 围观:

康登伦正把种子整理归类

“这一箱是没有杂交过的玉米种子,而这一箱是杂交过的。现在我的工作就是把这几百上千袋的种子按照这样分好。”康登伦坐在圆柱形的皮凳上,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仔细地把跟前箱子里的种子袋,按照袋上的标识分门别类。头顶,老式吊扇呼哧呼哧转个不停。

在位于龙泉驿保安寺路的一个老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刚被评为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的康登伦。身上宽大的浅蓝色衬衣和麻布短裤,把康登伦衬得更加瘦削。一说起他那几大箱玉米种子,这位79岁的老人,瞬间两眼泛光,倍显精神。

从捏扁的烟盒里抽出一根烟,点上,康登伦开始回忆起他和玉米近三十年的故事。

科研初衷

种出好吃高产的糯玉米

康登伦一手捡起一包杂交过的种子,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宝宝”。“因为它们是妈妈(母本)和爸爸(父本)结合的成果。”据了解,这些“爸爸”和“妈妈”都是康登伦从千百种玉米种子内挑选提取,然后按照遗传规律将它们试验结合而成。

今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种子播撒到试验田。“看看这些种子的成果如何,进行对比后筛选出好的品种。”1957年,康登伦从宜宾农校毕业,分配到凉山州甘洛县农业局工作。1981年调到成都龙泉驿区农业局种子公司工作,担任种子公司经理。一次,同行的朋友拿来了一包韩国的糯玉米种子,让康登伦眼前一亮。康登伦揣着这包宝贝,找到了一农户的土地进行试验。

然而,玉米长势却不好,产量不高。康登伦回忆,结出的苞谷只有一般大小的三分之一。“可是味道又甜又香,口感很糯。”康登伦开始思考,能否把本地的品种和外地的品种结合培育,产出味道又好产量又高的玉米 这一思考,就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折腾”。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