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俗和光
读音(发音): hún sú hé guāng
详细解释(意思):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典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示例: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而已。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浑俗和光成语接龙
- 光怪陆离
- 光天化日
- 光华夺目
- 光焰万丈
- 光辉灿烂
- 光阴荏苒
- 光阴如箭
- 光可鉴人
- 光芒万丈
- 光阴似箭
- 光明磊落
- 光宗耀祖
- 光彩耀目
- 光明正大
- 光彩溢目
- 光前绝后
- 光车骏马
- 光前启后
- 光风霁月
- 光前裕后
- 光复旧物
- 光采夺目
- 光彩夺目
- 光彩陆离
- 光棍
- 光怪陆离
- 光复
- 光顾
- 光风霁月
- 逛逛
第一个字为"浑"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俗"的成语
- 败俗伤风
- 败俗伤化
- 避俗趋新
- 变俗易教
- 超俗绝世
- 从俗浮沉
- 从俗就简
- 遁俗无闷
- 风俗人情
- 负俗之讥
- 负俗之累
- 改俗迁风
- 浑俗和光
- 混俗和光
- 拘俗守常
- 匡俗济时
- 世俗之见
- 适俗随时
- 树俗立化
- 随俗沉浮
- 随俗浮沉
- 习俗移性
- 雅俗共赏
- 遗俗绝尘
- 易俗移风
第三个字为"和"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光"的成语
- 晦迹韬光
- 暗淡无光
- 黯淡无光
- 八面见光
- 扯空砑光
- 穿壁引光
- 德厚流光
- 东壁余光
- 返照回光
- 刮垢磨光
- 赫赫之光
- 浑俗和光
- 混俗和光
- 积厚流光
- 敛锷韬光
- 鲁殿灵光
- 漏泄春光
- 漏洩春光
- 掠影浮光
- 满面红光
- 暮景残光
- 谦尊而光
- 日月无光
- 日月重光
- 石火电光
- 鼠目寸光
- 水色山光
- 韬曜含光
- 无私之光
- 煦色韶光
- 迅电流光
- 养晦韬光
- 一扫而光
- 旖旎风光
- 凿壁偷光
浑俗和光相关推荐
成语"浑俗和光"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浑俗和光"逐字解释参考
hún①水势盛大。《荀子·富国》:“财货~~如泉源。”②浑浊;不清。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③混同。《关尹子·二柱》:“~人我,同天地。”④遍;满。杜荀鹤《蚕妇》:“底事~身着苎麻。”⑤几乎;简直。《春望》:“白头搔更短,~欲不胜簪。”⑥全;都。《石灰吟》:“粉身碎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成】天然生成。常用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自然,不见雕凿的痕迹。【浑浊】⒈指古代传说中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⒉浑浊不清,不分明的样子。【浑涵】广大深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ú①风俗;习俗。《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之一改也。”②世俗;一般的人。《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兮,固将愁苦而终穷。”③通俗;民间。《林黛玉进贾府》:“南省~谓之辣子。”④庸俗;平庸。《张衡传》:“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人。”⑤佛教、道教称世间或未出家的人。李石《续博物志》:“僧一行,本名遂,~姓张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é①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五声,以通八风。”【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无寡,安无倾。”②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畅。”④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⑤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根煮。”⑥与;跟。《陈州粜米》:“~那害民的贼徒折证。”⑦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月。”hè①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之。”②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huò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uāng①光芒;光亮。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又】发光。《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又】照耀。《尚书·洛诰》:“惟公德明~于上下。”②光彩。《孔雀东南飞》:“葳蕤自生~。”③明亮。《周易·大畜》:“刚健笃实辉~。”④光荣;荣耀。《报任安书》:“以为宗族交游~宠。”⑤光景;景色。《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融融。”⑥时光;时间。《祭妹文》:“虽年~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印证者矣。”⑦发扬光大。《出师表》:“以~先帝之遗德。”⑧物体表面平滑。《进学解》:“刮垢磨~。”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