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睡眼惺忪 > 睡眼惺忪的成语解释

睡眼惺忪

读音(发音): shuì yǎn xīng sōng

详细解释(意思):惺忪:刚苏醒的样子。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出处(典故):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街道上的行人还不多;所遇见的不过是睡眼惺忪的女人,在井边打水。”

示例:

睡眼惺忪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睡"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眼"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惺"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忪"的成语

睡眼惺忪相关推荐

成语"睡眼惺忪"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睡眼惺忪"逐字解释参考

shuì①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弗听。”②睡眠;睡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眠。”【辨】寝、卧、眠、寐、睡。“寝”指在床上睡,或病人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卧”本指趴在几案上睡觉,引指躺在床上,也不一定睡着。“眠”本指闭上眼睛,引指睡眠。“寐”是睡着。“睡”本是坐着打瞌睡,后来可表示各种情况的睡。【睡觉】睡醒。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ǎn①眼珠。《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忠之祸也。”《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对之。”【引】眼睛。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前万里江山。”②孔洞;窟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作方~。”③用于井、泉水。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īng①领会。《抱朴子·极言》:“安期答之允当,始皇~悟,信世间之必有仙道。”②清醒;聪慧。见“惺惺”。【惺忪】苏醒。【惺惺】机警;清醒。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ōng见下。另见sōng。【松驰】(1)松2①;不紧张:肌肉~。(2)(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纪律~。【松脆】酥脆。【松动】<轻>(1)不拥挤。(2)宽裕;不窘。(3)(牙齿、螺丝等)不紧;活动。【松果腺】见〖脑上体〗。也叫松果体。【松虎】<方>松毛虫。【松花】一种蛋制食品,用水混合石灰、黏土、食盐、稻壳等包在鸭蛋或鸡蛋的壳上使凝固变味而成,因蛋青上有象松针的花纹,所以叫松花。也叫皮蛋、变蛋、松花蛋。【松花江】黑龙江最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东南白头山天池,到同江县入黑龙江,全长1,840公里,流域面积54.56万平方公里。冰期约五个月。水力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松鸡】鸟,身体比斑鸠稍大,嘴的形状象鸡,身体大部黑色,间有白、黄等杂色斑纹,下部灰白色、有黑色斑点。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松林中。【松节油】由松脂蒸馏而得的挥发性油,无色至深棕色液体,有特殊的气味。是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也用在医药上。【松紧】松或紧的程度。【松紧带】(~儿)可以伸缩的带子,用橡胶丝或橡胶条和纱织成。【松劲】(~儿)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松口】(1)张嘴把咬住的东西放开。(2)不坚持(主张、意见等)。【松快】<轻>轻松爽快;宽畅。【松萝】地衣类的植物,植物体丝状,向下垂,灰白色,有许多细而短的侧枝,基部附着在松树或其他树木的树皮上。可入药,有祛寒退热的作用。也叫女萝。【松毛虫】昆虫,成虫是鳞翅目的蛾子,一般为灰褐色或褐色,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长形,红褐色,花斑显著,两侧有许多长毛,吃松针,对森林危害极大。有的地区叫松虎、毛火虫。【松明】燃点起来照明用的松树枝。【松气】降低紧张程度;不再用劲。【松墙子】栽种成行象短墙一样的桧、柏,多用于庭园布置。【松球】松树的果穗,多为卵圆形,由许多木质的鳞片组成,里面有松子。有的地区叫松塔儿。【松仁】(~儿)松子里面的仁,可以吃。【松软】松散绵软:白净~的羊毛|耕过的土地十分~。【松散】1(事物结构)不紧密;(精神)不集中。【松散】2<轻>使轻松舒畅:房里太热,出来~~。【松手】放开手:一~,钢笔掉在地上了◇工作要抓紧,不能~。【松鼠】(~儿)哺乳动物的一属,外形略象鼠,比鼠大,尾巴蓬松而特别长大,生活在松林中,有的种类毛皮珍贵。【松塔儿】<方>松球。【松涛】松树被风吹动时所发出的象波涛一样的声音。【松香】松脂蒸馏后剩下的物质,固体,透明,质硬而脆,淡黄色或棕色。是油漆、肥皂、造纸、火柴等工业的原料。【松懈】(1)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2)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动作不协调。【松蕈】蕈的一种,菌盖呈伞形,底部呈管状。生长在松树林里,供食用。【松针】松树的叶子,形状象针。【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松子】(1)(~儿)松树的种子。(2)<方>松仁:~糖。【淞江】在上海市,黄浦江支流。通称吴淞江。【菘菜】<方>白菜。【菘蓝】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带粉绿色,叶长椭圆形,全缘或有微锯齿,抱茎,花小,黄色,角果长椭圆形,扁平,边缘呈翅状,顶端纯圆或截形。可制蓝靛,根和叶供药用。【嵩山】五岳中的中岳,在河南省。高峰有三:东为太室山(海拔1,440米),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有中岳庙、少林寺等名胜古迹。【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耸动】(1)(肩膀、肌肉等)向上动。(2)造成某种局面,使人震动:~视听。【耸肩】微抬肩膀(表示轻蔑、疑惑、惊讶等),他耸了耸肩,现出不可理解的神情。【讼棍】旧社会里唆使别人打官司自己从中取利的坏人。【讼师】旧社会里以给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宋江起义】北宋末年(约公元1110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活动于今山东、河北一带,公元1121年被北宋王朝所镇压。【宋史】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撰。共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记载了北宋、南宋前后三百二十年(公元960~1279年)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多的一种。【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梁沈约撰。全书共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记载了南朝刘宋一代(公元420—479年)六十年的历史。【宋体字】通行的汉字印刷体,正方形,横的笔划细,竖的笔划粗。这种字体起于明朝中叶,叫做宋体是出于误会。另有横竖笔划都较细的字体称‘仿宋体’,比较接近于宋朝刻书的字体。为了区别于仿宋体,原来的宋体字又称为‘老宋体’。【诵读】念(诗文)。【送别】送行。【送殡】出殡时陪送灵柩。【送风机】工厂、矿山生产中为了防暑降温或保持空气的清洁,向车间、矿井大量输送空气的机器。【送礼】赠送礼品。【送命】丧失性命(含不值得的意思)。【送气】语音学上指发辅音时有比较显著的气流出来叫送气,没有显著的气流出来叫不送气。普通话语音中的b,d,g,j,z,zh是不送气音,p,t,k,q,c,ch是送气音。送气、不送气也叫吐气、不吐气。【送气音】也叫吐气音。指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的辅音。如普通话中p、t、k、c、ch、q六个音就是送气音,它们分别同b、d、g、z、zh、j六个气流呼出较弱的不送气音相对。【送情】<方>送礼。【送人情】(1)给人一些好处,以讨好别人。(2)<方>送礼。【送丧】送殡。【送信儿】<口>传递消息:大哥一到家,小妹就给妈妈~去了。【送行】(1)到远行人启程的地方,和他告别,看他离开。(2)饯行。【送葬】送死者遗体到埋葬地点或火化地点。【送终】长辈亲属临终时在身旁照料,也指安排长辈亲属的丧事。【颂词】称赞功德或祝贺幸福的讲话或文章。【颂歌】用于祝颂的诗歌。【颂扬】歌颂赞扬。【搜捕】搜查与案件有关的地方并逮捕有关的人。【搜查】搜索检查(犯罪的人或违禁的东西)。【搜刮】用各种方法掠夺(人民的财物)。【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意见|~革命文物。【搜括】搜刮。【搜罗】到处寻找(人或事物)并聚集在一起:~人才|~大量史料|~殆尽。【搜身】搜查身上有无夹带。【搜寻】到处寻找。【锼弓子】<方>钢丝锯。【嗾使】(sǒushǐ)挑动指使别人做坏事。【苏白】(1)苏州话。(2)昆曲等剧中用苏州话说的道白。【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界上,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是北美洲五大湖中最大的一个。【苏打】无机化合物,成分是碳酸钠,白色粉末或颗粒,水溶液呈强碱性。是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也用来软化硬水。也叫纯碱。[英soda]【苏丹】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阿拉伯sultán]【苏剧】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希特勒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开始了卫国战争。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进行了四年的艰苦奋战,1945年5月初,苏军攻克柏林,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苏门答腊岛】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大岛,位于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之间,面积434,000平方公里。【苏木】灌木或小乔木,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黄色。木材中心部红色,煎汁可作红色染料。根可作黄色染料。也叫苏方。【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因根据地的政权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故称苏区。【苏铁】常绿乔木,叶子聚生在茎的顶部,有大形的羽状复叶,小叶条形,有光泽,花顶生,雌雄异株,雄花圆锥形,雌花有褐色绒毛,种子球形。产于温暖的地区,生长得很慢。通称铁树。【苏维埃】苏联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叫‘苏维埃’。[俄совет]【苏醒】昏迷后醒过来。【苏绣】江苏苏州出产的刺绣。【苏伊士运河】在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东北部。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于1869年凿成通航,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西岸各国的航程。长172.5公里,有效深度11.5米,可通行6.5万吨轮船。地当亚、欧、非要冲,在国际航运中,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的水道。【苏州码子】我国旧时表示数目的符号。也叫草码。【苏子】白苏和紫苏的种子,可以榨油。【酥脆】(食物)酥而且脆。【酥麻】(肢体)酥软发麻。【酥软】(肢体)软弱无力。【酥油】从牛奶或羊奶内提出来的脂肪。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动,冷却后凝结在上面的一层就是酥油。【俗话】<口>(~)俗语。【俗家】旧时出家人称其父母的家。【俗名】通俗的名称,不是正式的名称(多有地方性):阑尾炎~盲肠炎。【俗气】<轻>粗俗;庸俗:这块布颜色素净,花样也大方,一点不~。【俗尚】习俗所崇尚的风气。【俗套】(1)旧时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2)陈旧的格调:不落~。‖也说俗套子。【俗体字】指字体不合规范的汉字。也叫俗字。【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叫俗话。【俗字】俗体字。【夙仇】一向作对的仇人。【夙敌】一向对抗的敌人。【夙诺】【宿诺】以前的诺言。【夙昔】也作宿昔。往日。【夙嫌】旧有的嫌怨。【夙愿】【宿愿】一向怀着的愿望:~得偿。【夙志】一向的志愿。【诉苦】向人诉说自己所受的苦难。【诉讼代理人】受当事人委托用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法院代理进行诉讼的人。通常指当事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诉状】起诉书的旧称。【肃反】肃清反革命。【肃反运动】1955~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的肃清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肃静】严肃寂静:~无声。【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奏国歌时全场~。【肃穆】严肃而恭敬。【肃清】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秋气~。【素材】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菜】用蔬菜、瓜果等做的菜(指不搀有肉类的)。【素餐】(1)素的饭食。(2)吃素。(3)<书>不做事而白吃饭:尸位~。【素常】平日;平素:公社成立的那一天,老大爷把~舍不得穿的新大褂都穿出来了。【素淡】素净;淡雅。【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多指丧服。【素净】<轻>颜色朴素,不鲜艳刺目。【素酒】(1)就着素菜而喝的酒。(2)<方>素席。【素来】从来;向来:他的人品,是我~佩服的。【素描】(1)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2)文学上借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朴】(1)朴素;不加修饰的:这些描绘草原人民生活的画面都很~动人。(2)萌芽的;未发展的(多指哲学思想):~唯物主义。【素朴实在论】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信念。人们在实践中根据常识相信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一种朴素的、自发的、正确看法,但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系统的理论高度。【素日】平日;平常:他~不爱说话,今天一高兴,话也多起来了。【素食】(1)素的饭食和点心。(2)吃素:~者(长期吃素的人)。【素席】全用素菜不用荤菜的酒席。【素馨花】(sùxīnhuā)常绿灌木,叶子对生,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冠长筒状,白色,有芳香。供观赏。【素雅】素净雅致:舞台布景~。【素养】平日的修养:艺术~。【素油】指食用的植物油。有的地区叫清油。【素质】(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提高军事~。(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速比】见〖传动比〗。【速成】将学习期限缩短,在短期内很快学完。【速度】(1)运动的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2)泛指快慢的程度。【速记】(1)用一种简便的记音符号迅速地把话记录下来。(2)速记的方法。【速决】迅速地解决:速战~。【速决战】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决定胜负的作战。【速率】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速效】很快就取得的成效。【速效肥料】分解得快、被植物吸收得快、见效也快的肥料,如硫酸铵、腐熟的人粪尿等。速效肥料适于做追肥。【速写】(1)绘画的一种方法,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2)一种文体,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