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夏虫疑冰 > 夏虫疑冰的成语解释

夏虫疑冰

读音(发音): xià chóng yí bīng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出处(典故):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示例: 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文选·孙绰》

夏虫疑冰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夏"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虫"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疑"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冰"的成语

夏虫疑冰相关推荐

成语"夏虫疑冰"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夏虫疑冰"逐字解释参考

xià①四季的第二季。《论贵粟疏》:“春耕,~耘,秋获,冬藏。”②我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也称“华夏”、“诸夏”。《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而~。”③通“厦”,高大的房屋。屈原《九章·哀郢》:“曾不知~之为丘兮。”④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第一代君主是禹。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óng㈠①爬虫,昆虫,虫子。《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鸟兽,往往有得。”《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②动物的总称。《女娲补天》:“狡~死,颛民生。”huǐ㈡毒蛇。《山海经·南山经》:“羽山……无草木,多蝮~。”(蝮虫:蝮蛇。)【注】虫,“蟲”,原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虫”为㈡义,音huǐ;“蟲”为㈠义音chóng。今“蟲”简化为“虫”。【虫沙】旧时比喻战死的士兵或罹难的百姓。罗隐《投湖南于常侍启》:“物汇虽逃于刍狗,孤寒竟陷于~。”(物汇:物类,指万物。)【虫书】1.秦代文字八种之一。因像鸟形,故名。2.指虫子蛀蚀的痕迹曲屈像篆书。【虫豸】1.泛指昆虫类小动物。班固《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谓之孽。”2.比喻下贱人(骂人的话)。陈寿《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有靦面目耳。”(靦:羞愧。)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í①怀疑。《屈原列传》:“信而见~,忠而被谤。”②疑问。《愚公移山》:“其妻献~。”③犹豫。《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④猜想。《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余~其女也。”【疑兵】为迷惑敌人而设置的部队。【疑忌】猜忌。【疑义】⒈值得怀疑的道理;⒉可疑的地方。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īng①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行路难》:“欲渡黄河~塞川。”②结冰。《察今》:“见瓶水之~,而知天下之寒。”【冰肌玉骨】1.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2.形容梅花傲霜斗雪。【冰人】媒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