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于呼哀哉 > 于呼哀哉的成语解释

于呼哀哉

读音(发音): yú hū āi zāi

详细解释(意思):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出处(典故): 《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示例:

于呼哀哉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于"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呼"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哀"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哉"的成语

于呼哀哉相关推荐

成语"于呼哀哉"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于呼哀哉"逐字解释参考

yú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⑥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ū①吐气。《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嘘毒疠。”②呼叫;呼喊。《劝学》:“顺风而~,声非加疾也。”【又】召唤;呼唤。《鸿门宴》:“欲~张良与俱去。”《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父母也。”③称呼。《大铁椎传》:“人以其雄健,~宋将军云。”④用于感叹,经常“呜呼”连用。《伶官传序》:“呜~!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⑤《口技》:“火爆声,~~风声,百千齐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āi①悲痛;伤心。《荆轲刺秦王》:“伏尸而哭,极~。”《柳毅传》:“词毕,又~咤良久。”《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又〗以……为哀。《殽之战》:“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②怜悯;同情。《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捕蛇者说》:“君将~而生之乎?”③〈名〉丧事。《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为发~,泣之而去。”【哀感顽艳】形容文章凄恻动人,能使愚昧和聪明的人都为之感动。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后也用以指某些专写艳情的作品。【哀毁骨立】父母死后,由于过分悲伤,身体瘦得像皮包骨头。《世说新语·德行》“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鸿】1、哀鸣的大雁。2、比喻无家可归、呻吟呼号的灾民。洪昇《长生殿·收京》“堪惜,征调千家,流离百室,~满地悲戚。”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āi①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秋声赋》:“噫嘻悲~!此秋声也。”②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何~?”③表示反问语气。《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