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新中国首次大授衔解密

来源:肥壤网 2016-06-12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新中国首次大授衔解密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新中国首次大授衔解密吧。

中国历史故事:新中国首次大授衔解密

军衔制酝酿已久,但是为什么只在抗美援朝结束之后才真正实施呢?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根据这一会议精神,解放军实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授衔。如今,首次实行军衔制大致情形已广为人知,但是,关于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许多历史细节也许并不为人所了解。本文就为你呈现授衔时一些内幕珍闻。

1939年和1946年,我军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实施。建国前夕1948年,党内也酝酿过关于军队内部等级和军衔制问题。

共和国成立不久,我国掀起了一场向苏联学习高潮,军队也不例外。

1950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问题。可是,就在军衔制酝酿过程中,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也正是这场艰苦卓绝战争,使总指挥彭德怀深深感到我军实行正规化(当然包括军衔制)必要性。一是部队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样;再是与美军谈判,人家有军衔,我们没有,不便于平起平坐。彭德怀回国后,军队改革就由他直接来抓。

军衔等级设置是军衔制核心内容。当时世界各国军衔等级设置不同:多数国家军官分将、校、尉3个等级。部分国家在将官之上还设有元帅。但不少国家元帅衔一般只在战时授予功勋卓着高级将领,平时很少有人被授予。另有个别国家把准尉当做不同于尉官单独一级军官军衔。士兵军衔,各国通常分为军士(士官)和兵两个等级。如此细分起来,军衔最多可分为帅、将、准将、校、尉、准尉、军士、兵8个等级。当时在东方阵营中,苏联军队规模大,编制等级多,军衔设置比较复杂,规格也很高,仅元帅就设3级:大元帅、元帅和海军元帅、军兵种元(主)帅,而军兵种元帅则与大将同级;朝鲜、波兰、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古巴等国,都设有元帅一级。而匈牙利、捷克等国,则不设元帅衔,大将为最高军衔。实际上,元帅作为最高军衔,除苏联外,其他国家一般是授予最高统帅荣誉称号,而并非为军队将领设置军衔。如南斯拉夫铁托、朝鲜金日成、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等。苏联大元帅,则是专为斯大林设

1952年冬,军队有关部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开始着手进行军队军衔制具体实行方案策划工作,并于当年11月26日拿出了方案,由总干部部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呈上书面报告。这份方案是,军衔设6等20级。“6等”,即:帅、将、校、尉、军士、兵。“20级”,即:元帅分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分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分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分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分2级:上等兵、列兵。

这个方案是在苏联顾问卡苏林参与下制定出来,基本上是苏联军衔制一个翻版,略微与苏联有所不同是,在将级军衔中多了一个“准上将”。

对这个方案,当时,总干部部提出,在“少将与上校之间拟有必要增加‘准将’一级”,总干部部提出主要理由就是,我军当时现状是,军、师干部共分6个等级,即正军、副军、准军、正师、副师、准师。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将较弱军长和副师长合并为少将一级,在这一级内存在悬殊很大”状况,这对于我军现状来说是一个很大矛盾,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办法就是在军衔系列中设置“准将”。

但这个充分酝酿设想,却遭到了苏联顾问卡苏林反对。

因为当时苏联军队中副师长通常就是上校。如果我军设置了准将这一军衔,副师一级军官就可以被授予准将。也就是说,与苏军同等我军副师长,按照这个方案就可能高于苏军同等军官军衔。这样,在与我军交往中,对于苏联军官是不利,所以卡苏林坚决反对。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支持卡苏林意见,中方最终妥协。

1953年中央军委不不重新搞了另一套方案,这个新方案是在第一个方案基础上制定,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草案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意见,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国家军衔制度,并结合当时我军具体情况,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了一个“大校’’军衔,这个方案基本上满足了几方面需要。同时在新方案中,把在第一方案中称作“上将”、“准上将”军衔分别改称为“大将”、“上将”。对于尉官系列也作了较大调整,原来在第一方案中被称为“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军衔,被改为“大尉”、“上尉”、“中尉”,同时保留原方案中“少尉”军衔。准尉以下军衔基本上沿用了第一方案中叫法。这样,第二套方案即为6等21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在制定军衔方案一年内,军委领导再次把军衔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从1953年12月至1954年年初,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长达55天军委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实施军衔制、干部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

这次会议之后,又经过充分准备,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指示》,对军衔评定工作给予了政策性规定,并将士兵军衔定为2等5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在此基础上,1955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由毛泽东签署命令,在全国公布实施。这个条例规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条件、来源、军衔、奖励、权利和义务、预备役等问题。规定我军采用世界通用军衔体制,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同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95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军衔制度。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又与此次通过军衔等级不完全一样。1953年第二方案为了解决副排级干部授衔问题,在原来军衔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准尉”军衔,准备过渡一两年再取消。实际上这个原本被当做临时性军衔,成了第一次授衔时正式设置一个军衔,使尉级军官增加到5级。因此,1955年军衔方案就成为6等20级。这样,中国在仿照苏联军衔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军衔制。

毛泽东为什么坚持不要大元帅衔?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为什么也没有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颁布后,全军上下普遍关注,因为授衔是真正涉及全军每个人利益大事。为组织好这次授衔工作,中央决定由国防部长彭德怀和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直接负责。1954年10月,经罗荣桓提名,宋任穷调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同赖传珠和徐立清一起协助罗荣桓工作。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中央政治局审定;将官由总干部部与总政治部提名,报中央军委批准;校官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提出,报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在全军范围内统一平衡。授衔主要依据是从资历、战功、德才和威望等方面综合考虑。

经过精心细致工作,初步方案出台。毛泽东被提名为大元帅;元帅13人,除正式授衔10人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大将14人,除我们熟知10人外,还有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

当时我军军衔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苏联军衔设置而制定,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被授予最高军衔大元帅,因此,在中国就必然想到了也要授予毛泽东为大元帅。

当时作为军衔评定主要负责人之一宋任穷回忆说,当时为了给毛泽东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与会人员包括许多民主人士在内常委会委员们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指挥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都享有崇高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同时认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并授3个一级勋章。

当时作为军衔评定:主要负责人之一宋任穷回忆说,为了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主持。刘少奇已知道毛泽东不会接受大元帅军衔。但在大会上,与会人员包括许多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功劳最大,一定要给毛泽东授大元帅军衔,并授3个一级勋章。对此,刘少奇和彭真秘书长作了解释和说明:许多同志已转业到地方上做党政工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反复考虑,同意他们不要军衔意见。当然,将来在特殊情况下,譬如发生了大规模战争,仍可授予他们军衔,比方毛泽东就可出任大元帅,统领全军战斗。

尽管如此,与会代表们还是坚持一定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看到大家这样坚决,刘少奇只好微笑着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这次会议之后几天,彭德怀、罗荣桓和当时具体负责这次评衔工作总干部部两位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去向毛泽东汇报这次评衔工作进展情况。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会上,彭德怀首先把这次授衔工作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接下来大家再一次提出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主张,并说明这是全体工作人员一致意见。

毛泽东听了摆摆手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工作,也是很不好搞工作。根据国际上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说完了这些话,看了看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刘少奇摇头:“我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而去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恩来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问当时在场那几位被列入大将名单、但已转业到地方工作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谭震林(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中共中央农工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们也纷纷表示不要评了。

这样一来,对原定方案作了修改:不设大元帅衔。设元帅衔10名,大将衔10名。在上将衔名单中,除乌兰夫、谢富治、韦国清、叶飞、阎红彦等少数情况特殊者外,其他转到地方上工作领导干部都不授军衔。本来,1954年9月,陈毅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周恩来经过反复思量,考虑陈毅历史功绩与在第三野战军影响,考虑他当时与以后工作,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特别指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再穿。苏联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工作就不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全军上下普遍关注十元帅和十大将,到底是怎么产生呢?

军衔评定政策制定之后,就是评衔具体工作,这是整个军衔实施过程中最难,也是是否能够在全军成功实施这项制度关键所在。当时,我军绝大多数干部都对这次授衔工作寄予了很高期望,对这次授衔工作能否公平、公开十分关注。可以说,这次授衔工作是真正涉及到全军每个人一次利益分配,因此对于组织好这次具体授衔工作是非常重要。当时负责这项工作就是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和时任总政治部与总干部部主任罗荣桓。对少将以上将军军衔评定工作由罗荣桓亲自领导,由当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与赖传珠、徐立清、肖华和王宗槐等人共同评定。

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到1955年时候才成立28周年,但是却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发展过程,从最早红军时期一、二、四方面军,陕甘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慢慢地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华北军区和若干地方部队等等,每个时期,每一支部队都对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利益可言时候,大家都是一心一意地为着全中国新生而战斗与工作,但是到了有利益分配时候,就不能有任何偏差。但是,偌大一个军队,偌大一项工作怎么可能没有偏差呢?

人民解放军从最早革命起义部队,到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华北军区、地方部队……面对28年复杂变化过程,评衔工作做到公平合理,绝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十元帅和十大将产生,全军上下普遍关注,中央军委及中央政治局经过反复衡量考虑,这里除了战功、职务、资历、德才等因素外,还考虑到了在全军中平衡问题。

对于授予元帅军衔人员,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由中央政治局最后审议通过。彭德怀作为政治局委员参加对于授予元帅军衔讨论。将军军衔由总干部部与总政治部分别提出,再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校官军衔人员名单由各总部和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提出,并报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干部部在全军范围内统一平衡。

经过精心细致工作,一个授衔初步方案形成了。

这个初步方案是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结果,基本上还是一个合理方案,这个结果也基本上到了大多数人支持。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十元帅和十大将履历,就会看很清楚了。

朱德,在党史军史上地位极为特殊,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总司令”成为朱德代称。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毛泽东曾多次深情地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啊!”

彭德怀,在军史上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代表。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指挥工作,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林彪,第四野战军代表,十大元帅中他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佼佼者。但他在十人中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还由于当时十元帅中仅有朱德、彭德怀和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代表,军事生涯仅次子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影响最大。授衔时刘伯承没在党中央及中央军委担任实职,但凭资历和威望他无愧排列第四。

贺龙,具有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资历。他创建了红二军团,抗战时期是120师师长,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陈毅,是南方3年游击队、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代表。他在军中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历史渊源,而使这3支部队代表人物非他莫属。

罗荣桓,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资历最浅,但他上过大学,是10人中学历最高

徐,红四方面军代表人物。由于红四方面军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徐就是最佳人选。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代表。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