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年逾七十仍在任职

来源:肥壤网 2016-10-11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年逾七十仍在任职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年逾七十仍在任职吧。

历史解密: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年逾七十仍在任职

有的时候,皇帝不准老臣“休致”,并不是出于施恩,而是要求臣子们回报皇恩,为其继续尽忠效命。在张廷玉的遭遇中,颇为典型地反映了帝王的这种心态。张廷玉是清代名臣,深得雍正、乾隆二帝的倚重。先后任大学士30年,同时兼任军机大臣20余年,是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中“配享太庙”的唯一高官。他70岁以后,身体渐衰,老态龙钟,到了上朝须人扶掖的程度。76岁时,“以老病乞休”,乾隆帝回答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并且希望他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自勉。张廷玉继续申请,乾隆帝说了这么一段话:“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亦不当言去。”自此,皇帝对张已深感不快,最后借故削爵,“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虽然因功免治其罪,死后也仍然配享太庙,但已经是晚景凄凉了。

“白发卿相”现象的消极影响

“白发卿相”现象,对于清代吏治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促使高级官员的老龄化。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早朝以后,大臣们同赴内廷献寿。“大学士马齐以下十四人,时大学士王旭龄年八十,松柱、萧永藻、王掞、张鹏翮,户尚(户部尚书)田从典皆七十以上,马及礼尚贝和诺,兵尚孙柱,刑尚赖都,工尚陈元龙,总宪党阿赖皆七十,礼尚蔡升元,刑尚张廷枢六十八。”试想,一群七老八十的勋臣耆宿,掌握着内阁到户、礼、兵、刑、工各部重要政权机关的主要权力,要想政治有生机活力,难乎其难。有的大臣实在精力不济,上朝时竟然打起呼噜来。

二是增长了恋栈钻营的风气。既然一些人可以终身任官,自然上行下效,热衷于权势利禄者便想方设法延迟退休年龄。道光初年,大学士伯麟年逾七旬,步履艰难,见了皇帝不能下跪,便请求放其外任。道光帝大怒,责其“胆大妄为,莫此为甚”“只知总督之养尊处优,而不知任大责重”,命其立即“休致”。伯麟做得过于赤裸,以致碰了钉子。更多的人则从年龄上做手脚,隐瞒岁数,竟成官场风气。有人曾感慨:“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华,甚至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

三是阻塞了新进人才的进身阶梯。对老臣过度优崇,官员退休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必然造成雍塞仕途,使年富力强的人才缺乏脱颖而出的政治土壤。雍正时,汪景祺、查嗣庭等曾上书“论列时政,以部员雍滞为言”,奏折里有“十年不调,白首为郎”的话,意思是官员一直到白发苍苍,却依然得不到升迁。其实最高统治者也并不是对此毫不知情,但在人治重于法治的社会条件下,这个问题并不能因此得到解决。

四是进一步削弱了行政效率。封建政治本来就以弥缝搪塞为不二法门,以敷衍塞责为处世能事。为了能够在仕途立足,常常“以顺承旨意为工,阿附之外无他语”。康熙、雍正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以老臣掌兵部十六年”的逊柱,任职至83岁临终,雍正帝对他的评价是“素餐多年,尚无大过”,就是说多年来一直尸位素餐,毫无政绩,但因为没有大的过失,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荣耀。在这种榜样的影响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成了官员们的行为准则。

事情就这样走向了反面。原想笼络官员、激励臣下的举措,却得到了削弱封建统治的结果。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