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历史故事

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中国野史故事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具有闪电战雏形的进攻:一战的勃鲁西洛夫攻势

来源:肥壤网 2016-11-03 围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值得一读。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具有闪电战雏形的进攻:一战的勃鲁西洛夫攻势的历史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具有闪电战雏形的进攻:一战的勃鲁西洛夫攻势吧。

历史人物:具有闪电战雏形的进攻:一战的勃鲁西洛夫攻势

二战中,纳粹德国着名的闪电战名扬天下。通过闪电战,人们知道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知道了“豹”式、“虎”式坦克,知道了闪击波兰、巴巴罗萨……闪电战甚至成为德国陆军的名片。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实早在一战进行中的1916年,面对奥匈帝国数十万大军,一位俄国将军,在堑壕战的大背景下,创造了类似闪电战的战法。这场在闪电战的光环下长期被人忽视,却被称为历史上最大伤亡的作战,就是勃鲁西洛夫攻势。

东线僵局

一战进行到1916年,陷入战争泥潭的参战各国在堑壕间疲于奔命。为了打破西线僵局,德国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上将猛攻法国凡尔登要塞,着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开始绞肉。血流不止的英法联军,迫切请求东线俄军发动攻势牵制德军,以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一旦凡尔登不保,整个西线就有溃败的危险。与此同时,同盟国对意大利战前突然转向协约国感到愤怒,德军发动攻势猛攻特兰提诺的意军,迫使其退到伦巴第平原。而奥匈帝国也对意大利阵地发动猛攻。面临突如其来的攻势,意大利国王发电报恳求沙皇派军队挽救危局,发动对奥攻势来减轻压力。

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对奥匈军队发动东部战役。不过,沙皇虽然有心,俄军却有些力不从心。俄国曾通过在维尔努地区的纳罗兹湖发动一场攻势,作为对西方盟友的回应,但此战德俄的实际伤亡却是1:5,这种消耗使俄国的进攻显得过于乏力。于是,当沙皇的旨意下达后,几乎所有一线将领都认为俄军损失很大,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一直奉行防御为主的战术。但圣意难违,战局又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主角登场了。

阿列克谢 勃鲁西洛夫,是当时俄军西南方面军指挥官。他出身骑兵,对进攻颇有心得,思维敏捷,很有战略眼光,被认为是一战俄军最出色的将领,也是从拿破仑战争后到苏俄建立前俄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将。名将就是来搞定问题的,而1916年俄军的问题,就是作战不利。开战以来,俄军就没打过什么漂亮仗,损失却很大。究其原因,除了对手德军素质强之外,另一点则与一战大多数参战国相同,就是受制于战术僵化。

面对这种情况,勃鲁西洛夫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方案。他向最高司令部呈达其作战计划,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地区向奥匈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他的计划可以概括为“多点进攻,一点主打”,即在一条宽广战线上,用一支军队集中兵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几批部队各自选好地点同时实行突破,这样就能迷惑敌军,以此分散其兵力,从而达成进攻的目的。但这种进攻的方式,最高司令部并不同意,认为超出了俄军承受能力。所以,尽管在沙皇坚持批准、最高司令部最终亦认可该计划的同时,勃鲁西洛夫希望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却被否决了。

缺兵少将的勃鲁西洛夫,不得不仓促地展开部署,尽量弥补无法获得支援的不足。他动员了40个步兵师及15个骑兵师共4支军团。尽管后来奥匈帝国逐渐获得德国增援,勃鲁西洛夫却只需面对其防线上的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4月18日,他召集下辖各集团军司令开会,要每个集团军,甚至军,自行选择突破地段。最后,在整个长达44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选择了30多个突破点。俄军暗地里潜行至奥匈防线100码(91米)之内,更在一些地方抵进到75码(69米)。勃鲁西洛夫准备沿着483公里长的战线进行一次奇袭。俄最高司令部劝告他大大缩短其攻击面,以便更好发挥攻击力,使其攻势拥有更重叠的密度。

司令部的建议,是有事实依据的。俄对面的奥匈军队共有步兵45万,骑兵3万,火炮1846门。虽然表面上看少于俄军,但其重炮就占三分之一,而俄重炮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由于长期作战失利,俄军士气低落,使人数优势被抵消。而且当时奥匈的进攻重点是在意大利,在东线采取的是防御方针。整个防线由3道阵地组成,间隔5公里,第1道阵地最强,纵深约1.5公里。但是勃鲁西洛夫坚持己见,司令部只好让步。这次以勃鲁西洛夫名字命名的攻势,终归是名副其实。

俄国狂飙

俄西南方面军兵力配置从北至南依次为:第8、11、7、9集团军,共有步兵57万,骑兵6万,火炮1938门。其中,以第8集团军集中9个师的力量实施主要突击。俄军于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勃鲁西洛夫命令沿着322公里战线出击。他不用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击,完全用奇袭来打击敌人,短促精悍的火炮弹幕在整条奥匈防线拉开。俄军向他们的目标——战略地位重要的科韦耳和铁路中心、加利西亚的工业首府伦贝格(利沃夫)猛冲。奥匈第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被出其不意地突击打晕,在俄军精准而简捷的炮轰之下,奥匈防御崩溃。初段的攻击,随着奥匈防线的崩溃而完胜,使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军队能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突击部队,这是其在此次战役中的创新。他们的任务是一直沿着奥匈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使俄军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这些缺口实施突破。

6月8日,俄西南方面军夺取了卢茨克,奥匈司令约索夫 费迪南大公此时只能指挥军队在俄军进城前撤出,这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在俄军一反常态的进攻下,奥匈部队全面崩溃,约20万人沦为战俘。这种快速推进,短时间内摧毁防御体系,令其部队士气崩溃而大批被俘的效果,与二战闪电战效果极为相似。而勃鲁西洛夫攻势本身,亦具有闪电战的特点,可以说是闪电战的“试运行版”。

其攻势步骤一:是集结,在全线攻击的掩护下集中9个师主攻,符合“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的闪电战原则;步骤二:是突破,俄军短促炮火的使用,迅速突击的达成,符合闪电战“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的描述;步骤三:是突破穿插,沿着奥匈防线的弱点实施突破穿插,是闪电战“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的一战“穿越版”。如果说二战是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摧枯拉朽的话,就可以想象一战时俄军的这种所谓“疯狂”战术带来的震撼。当俄军的进攻在6月底势头稍缓时,部队已经从乌克兰到了罗马尼亚附近,其前锋已经可以望见喀尔巴阡山的山口。

不过,就像古德里安在莫斯科遇到进攻顶点一样,勃鲁西洛夫在后勤和运输能力低下的一战战场,也陷入困境。占领卢茨克后,勃鲁西洛夫的大军已显得过度扩张。他明确指出,攻势能否进一步成功,取决于俄西方面军指挥官阿列克谢 埃弗特是否能率军展开攻击支援。但埃弗特本人是个保守派,与勃鲁西洛夫意见相左,在攻势取得进展后纯粹拖延。由于勃鲁西洛夫的胜利来得太快,俄最高司令部的首脑们也感到惊讶。起初,没有一个人对他的进攻抱有信心,也没有准备为他提供后备军或物资。这种内耗,给了德国调兵到东线支援的时间。

在卢茨克失守的同一天,同盟国举行了军事会晤,德国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成功说服了其奥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线军队由意大利撤至加里西亚以对付俄军。而德军尽管在凡尔登血流如河,仍然不得不从牙缝里挤出15个师来防止奥匈垮台。德军总司令兴登堡,再次利用完善的铁路网络将后援送到东线前线。在德军支援下,7月中旬,奥德联军已把战线稳定下来,对俄军占据的薄弱据点进行反复争夺,已夺回了许多小块土地,尤其在卢茨克周围。尽管缺乏充分的预备队及军火补给,勃鲁西洛夫仍然反复进攻,并不满足于固守。到7月18日,迟钝的埃弗特,终于领军开展了一次松散又准备不足的攻势。到7月24日,同盟国指挥官阿历山大 冯 连辛根,在科韦尔南部向俄军策动反击,遏止了其攻势。俄最高指挥部开始将部队派往埃弗特的前线,转往支援勃鲁西洛夫方面。但此时,这些行动却受到勃鲁西洛夫本人强烈的反对。他判断更多的部队只会招致其前线变得凌乱,后勤变得更加脆弱。因为俄军的支援是用马拉货车在布满车辙的泥路上费力地慢慢运来,况且这时支援已经意义不大。要是在最需要的6月得到及时补给和增援,勃鲁西洛夫很可能一举扭转东线战局。在缺乏补给的条件下,勃鲁西洛夫在7月28日恢复攻势,其大军在9月20日抵达喀尔巴阡山脉。此时,所有参战部队几尽极限,俄军的狂飙最终于9月底正式停止。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