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壤网

哲理故事

本栏目包括哲理故事,寓言故事等。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来源:肥壤网 2016-08-29 围观:

小故事大道理: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文/吴晓波

1

我的第一台电脑是1995年添置的,当时花了将近半年的薪水,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

我所服务的机构福利极好,从房子、煤气灶到过年的大米和东海带鱼,样样都有的分,写稿用的圆珠笔、笔记本和墨水更是随要随取,你这个臭小子居然会花钱去买一台“写作工具”,一位老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你是在为国家写稿子呀,为什么用自己的钱买电脑?”

他们没有料到的事情是,有了电脑之后,我写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报被录入到了电子文档中,取用无比快捷,更要紧的是,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拨号上网的写作者,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现在想来,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淘汰上一代人的?

不是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工具。

2

如同汽车淘汰马车,互联网淘汰纸媒,不是因为马匹不够健美强壮,纸媒不够精致深刻,而是因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在美国,医生被认为是职业门槛最高的,要成为一个高超的医生,你起码得学习三千本医疗着作、上万篇论文和临床报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时间,这便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去年,IBM研发出一套基础于认知技术的学习工具“沃森”,学习这些知识,仅需要花17秒。一家叫贝勒的医学院使用IBM沃森,从2,300万份候选文献中选出7万篇科学文章,在仅仅几个星期内,就准确地找到了可修改p53(与许多癌症有关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的七种蛋白质。在使用沃森解决方案之前,这种发现结果通常需要整个生命科学行业花七年时间来完成。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价值被重构,包括时间的意义和对能力的定义。

3

最近这几年,我的很多同辈朋友,都开始患上了“淘汰恐惧症”。在一次EMBA的课堂上,一位从事珠宝连锁业的70后学生哀叹生意不好做,消费者越来越不可捉摸。

我问他,你有客户管理工具吗?没有。

你知道国外新的珠宝服务DIY模式吗?不知道。

二维码
故事很好,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

记住www.feirang.com,看好看的故事,就上肥壤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