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鼎鼐
读音(发音): tiáo hé dǐng nài
详细解释(意思):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出处(典故):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示例: 司徒,你怎生立一人之下,坐万人之上,~,燮理阴阳。(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
调和鼎鼐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调"的成语
- 调和鼎鼐
- 调丝品竹
- 调和阴阳
- 调停两用
- 调理阴阳
- 调脂弄粉
- 调良稳泛
- 调兵遣将
- 调朱傅粉
- 调墨弄笔
- 调虎离山
- 调朱弄粉
- 调弦品竹
- 调嘴调舌
- 调三惑四
- 调唇弄舌
- 调嘴弄舌
- 调三窝四
- 调词架讼
- 调嘴学舌
- 调三斡四
- 调风变俗
- 调舌弄唇
- 调风弄月
- 调神畅情
第二个字为"和"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鼎"的成语
- 调和鼎鼐
- 春秋鼎盛
- 大名鼎鼎
- 刀锯鼎镬
- 革故鼎新
- 革旧鼎新
- 瓜分鼎峙
- 海内鼎沸
- 击钟鼎食
- 龙去鼎湖
- 幕燕鼎鱼
- 群情鼎沸
- 人声鼎沸
- 三分鼎立
- 三分鼎足
- 三足鼎立
- 笙歌鼎沸
- 四海鼎沸
- 一代鼎臣
- 钟鸣鼎列
- 钟鸣鼎食
- 钟鸣鼎重
第四个字为"鼐"的成语
调和鼎鼐相关推荐
成语"调和鼎鼐"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调和鼎鼐"逐字解释参考
tiáo①协调;调和。于谦《喜雨行》:“但愿风~雨顺民安业。”②烹调;调味。也指烹调的滋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③调节;节制。《治平篇》:“水旱疾役,即天地~剂之法也。”④调弄;弹奏。《陋室铭》:“可以~素琴,阅金经。”⑤调理休养。《杨修之死》:“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两个,急令医士~治。”⑥调笑;嘲弄。《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之。”diào①调动;调迁。《记王忠肃翱事》:“婿竟不~。”②音调;乐调。《琵琶行》:“未成曲~先有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é①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五声,以通八风。”【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无寡,安无倾。”②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畅。”④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⑤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根煮。”⑥与;跟。《陈州粜米》:“~那害民的贼徒折证。”⑦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月。”hè①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之。”②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huò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ǐng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圆形三足两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之调。”②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足之形成矣。”③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于是用它代表宝器。喻指王位、帝位等。《毛遂自荐》:“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大吕。”《阿房宫赋》:“~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④三足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再拜。”⑤显赫。左思《吴都赋》:“高门~贵。”【鼎鼎】⒈蹉跎。⒉盛大。【鼎甲】豪门望族。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食】列鼎而食,指奢华的生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nài最大的鼎。《诗经·周颂·丝衣》:“~鼎及鼒。”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