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鼓夺旗
读音(发音): chě gǔ duó qí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作战勇敢。
出处(典故):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示例: ~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飞。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
扯鼓夺旗成语接龙
- 岂有此理
- 弃书捐剑
- 气冲牛斗
- 七横八竖
- 弃暗投明
- 七步之才
- 棋逢对手
- 骐骥过隙
- 杞人忧天
- 骐骥困盐车
- 弃之如敝屐
- 七返丹
- 七长八短
- 七穿八洞
- 七穿八烂
- 七疮八孔
- 七病八倒
- 七搭八扯
- 七病八痛
- 七搭八搭
- 七步八叉
- 七大八小
- 七步成诗
- 七担八挪
- 七步成章
- 七颠八倒
- 七断八续
- 七拉八扯
- 七返还丹
- 七捞八攘
第一个字为"扯"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鼓"的成语
- 击鼓鸣金
- 败鼓之皮
- 敝鼓丧豚
- 鸣鼓而攻之
- 明鼓而攻之
- 破鼓乱人捶
- 布鼓雷门
- 扯鼓夺旗
- 烽鼓不息
- 桴鼓相应
- 鼓鼓囊囊
- 金鼓连天
- 金鼓齐鸣
- 金鼓喧阗
- 羯鼓催花
- 擂鼓鸣金
- 擂鼓筛锣
- 锣鼓喧天
- 鸣鼓而攻
- 暮鼓朝钟
- 暮鼓晨钟
- 旗鼓相当
- 悬鼓待椎
- 腰鼓兄弟
- 一鼓一板
- 一鼓作气
- 钟鼓之色
- 钟鼓馔玉
第三个字为"夺"的成语
- 扼吭夺食
- 销魂夺魄
- 喧宾夺主
- 鳌里夺尊
- 标情夺趣
- 搀行夺市
- 扯鼓夺旗
- 驰魂夺魄
- 篡党夺权
- 篡位夺权
- 璀璨夺目
- 恶紫夺朱
- 光华夺目
- 光采夺目
- 光彩夺目
- 换骨夺胎
- 惊魂夺魄
- 惊心夺目
- 迷魂夺魄
- 蹊田夺牛
- 强词夺理
- 强词夺正
- 求名夺利
- 攘权夺利
- 先声夺人
- 鲜艳夺目
- 像形夺名
- 斩关夺隘
- 斩将夺旗
- 争分夺秒
- 争名夺利
- 争权夺利
- 追魂夺魄
- 追魂夺命
第四个字为"旗"的成语
扯鼓夺旗相关推荐
成语"扯鼓夺旗"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扯鼓夺旗"逐字解释参考
chě①展开,裂开。段成式《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诗:“掷履仙凫起,~衣蝴蝶飘。”②拉,牵。关汉卿《鲁斋郎》三折:“休把我衣服~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③漫无边际的谈话。《醒世烟缘传》二回:“你没得~淡!”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ǔ①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②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③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④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⑤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⑥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⑦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⑧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uó①强取。《陈涉世家》:“广起,~而杀尉。”②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③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其时。”④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í①旗子;旗帜。《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靡,故逐之。”②表识;标志。《左传·闵公二年》:“衣,身之章也;佩,衷之~也。”③幌子;招子。《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风。”④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分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