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兄弟
读音(发音): yāo gǔ xiōng dì
详细解释(意思):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
出处(典故): 《齐书·沈冲传》:“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示例:
腰鼓兄弟成语接龙
- 堤溃蚁孔
- 羝羊触藩
- 低唱浅斟
- 低唱浅酌
- 低回不已
- 低眉垂眼
- 低眉顺眼
- 低眉折腰
- 低情曲意
- 低三下四
- 低声细语
- 低声下气
- 低声哑气
- 敌不可假
- 堤溃蚁穴
- 低首下气
- 敌不可纵
- 滴粉搓酥
- 低首下心
- 敌国通舟
- 低头耷脑
- 滴露研朱
- 敌国外患
- 滴露研珠
- 低头搭脑
- 敌惠敌怨
- 低头哈腰
- 滴水不羼
- 敌忾同仇
- 低头丧气
第一个字为"腰"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鼓"的成语
- 击鼓鸣金
- 败鼓之皮
- 敝鼓丧豚
- 鸣鼓而攻之
- 明鼓而攻之
- 破鼓乱人捶
- 布鼓雷门
- 扯鼓夺旗
- 烽鼓不息
- 桴鼓相应
- 鼓鼓囊囊
- 金鼓连天
- 金鼓齐鸣
- 金鼓喧阗
- 羯鼓催花
- 擂鼓鸣金
- 擂鼓筛锣
- 锣鼓喧天
- 鸣鼓而攻
- 暮鼓朝钟
- 暮鼓晨钟
- 旗鼓相当
- 悬鼓待椎
- 腰鼓兄弟
- 一鼓一板
- 一鼓作气
- 钟鼓之色
- 钟鼓馔玉
第三个字为"兄"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弟"的成语
腰鼓兄弟相关推荐
成语"腰鼓兄弟"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腰鼓兄弟"逐字解释参考
yāo(1)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弯~|两手叉~。(2)裤腰:红裤子绿~。(3)指腰包或衣兜:我~里还有些钱,足够我们零用的。(4)事物的中间部分:山~|树~|故事说到半中~就不说了。(5)中间狭小,象腰部的地势:土~|海~。(6)姓。【腰板儿】(1)人的腰和背(就姿势说):挺着~。(2)借指体格:他虽然六十多了,~倒还挺硬朗的。【腰包】腰间所带的钱包:掏~。【腰杆子】(1)指腰部:挺着~。(2)比喻靠山:~硬(有人支持)。‖也说腰杆儿。【腰鼓】(1)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2)一种民间舞蹈,腰间挂着腰鼓,一边跳舞,一边敲打。【腰鼓舞】我国汉族民间舞蹈。也叫打腰鼓。舞者身背腰鼓,边敲边舞,节奏强烈,动作健美。【腰锅】云南景颇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等使用的一种锅,用生铁铸成,形如葫芦。【腰果】(1)常绿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花粉红色,香味很浓,果实肾脏形。果仁可以吃,果壳可以榨油。原产南美,我国广东等地也有栽植。(2)这种植物的果实。【腰花】(~儿)把猪或羊的腰子划出交叉的刀痕后切成的小块儿,供食用。【腰身】<轻>人体腰部的粗细,也指长袍、上衣等腰部的尺寸。【腰眼】腰后胯骨上面脊椎骨两侧的部位。【腰斩】(1)古代的残酷刑法,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2)比喻把同一事物或相连系的事物从中割断。【腰椎】腰部的椎骨,共有五块,较胸椎大。【腰子】<口>肾。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gǔ①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②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③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④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⑤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⑥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⑦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⑧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iōng①哥哥。《管子·心术》:“亲如弟~。”【引】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知之,勿为他人言也。”kuàng①通“况”,更加。《墨子·非攻下》:“王~自纵也。”②通“况”。况且,表示更进一层。《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与我齐国之政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ì①弟弟。白居易《琵琶行》:“~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木兰诗》:“小~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泛指同辈中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③次序;等第。《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大乱五,小乱三……。”④尽管;只管。《史记·孙膑传》:“君~重射,臣能令君胜。”tì“悌”的古字。弟弟尊敬顺从兄长。《论语·学而》:“孝~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