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遁迹方外 > 遁迹方外的成语解释

遁迹方外

读音(发音): dùn jì fāng wài

详细解释(意思):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出处(典故):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示例:

遁迹方外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遁"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迹"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方"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外"的成语

遁迹方外相关推荐

成语"遁迹方外"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遁迹方外"逐字解释参考

dùn①逃跑;逃离。《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冯婉贞》:“敌弃炮仓皇~。”②隐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辨】遁,逃。两字都指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脂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遁迹】避世隐居。【遁天】违背自然规律。【遁巡】欲行又止,迟缓不决的样子。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ì①脚印。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者。”【引】痕迹;遗迹。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冶城访古~,犹有谢安墩。”【又】事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②推究;考察。贾谊《治安策》:“臣窃~前事,大抵强者先反。”③人物形象。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至今照人耳目。”④追踪;搜寻。《汉书·郊祀志》:“臣愚不足以~古文。”【迹捕】跟踪追捕。【迹察】探寻踪迹,考察缘故。【迹迹】徘徊不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fāng①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之舟之。”②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长颈。”③正直。《屈原列传》:“~正之不容也。”④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之既白。”⑤区域;地方。《六则》:“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⑥方圆;周围。《归园田居》:“~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⑦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之,犹瀼渴之水。”⑧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略。”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⑩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配药,皆不见效。”⑾当;在。《伶官传序》:“故~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⑿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成草。”⒀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⒁将要;就要。?涉汇》:“吾~高驰而不欧。”⒂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千里。”【方技】指医、卜、星、相之术.【方士】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方夏】中国。【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ài①外面;外部。《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来。”②表面;外表。《赤壁之战》:“今将军~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③以外。《大铁椎传》:“大铁椎~,一物无所持。”④置之于外;除去。《管子·明法》:“所以禁过而~私也。”⑤疏远。《易经·否》:“内小人而~君子。”⑥传统戏剧中扮老年男子的角色。”【外朝】⒈天子、诸侯听政议事的地方。相传周时天子诸侯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⒉指在外朝参政议事之人。【外交】古指臣子私自会见诸侯。【外戚】帝王的母亲、妻子一方的亲戚。【外史】⒈官名,颁布帝王命令及掌管地图等。⒉指野史、杂史或记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