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缓急
读音(发音): qīng zhòng huǎn jí
详细解释(意思):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处(典故):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示例: 事有~,不能不从长计较哩。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五回
轻重缓急成语接龙
- 击中要害
- 及宾有鱼
- 汲引忘疲
- 激昂慷慨
- 积案盈箱
- 疾风劲草
- 急景凋年
- 赍粮藉寇
- 极目迥望
- 掎裳连袂
- 几次三番
- 击鼓鸣金
- 极而言之
- 虮虱相吊
- 机变如神
- 饥不择食
- 济寒赈贫
- 稷蜂社鼠
- 记问之学
- 计不旋踵
- 计出万全
- 奇才异能
- 其味无穷
- 急来报佛脚
- 疾风扫秋叶
- 疾风彰劲草
- 疾风知劲草
- 鸡烂嘴巴硬
- 急急如律令
- 骑牛读汉书
第一个字为"轻"的成语
- 轻才好施
- 轻如鸿毛
- 轻举妄动
- 轻尘栖弱草
- 轻薄无礼
- 轻薄无行
- 轻薄无知
- 轻财贵义
- 轻车熟道
- 轻车熟路
- 轻财好施
- 轻而易举
- 轻财好士
- 轻赋薄敛
- 轻财好义
- 轻歌曼舞
- 轻财敬士
- 轻举绝俗
- 轻财仗义
- 轻举远游
- 轻财重士
- 轻口薄舌
- 轻财重义
- 轻车减从
- 轻口轻舌
- 轻车简从
- 轻怜疼惜
- 轻裘缓带
- 轻世肆志
- 轻怜痛惜
- 轻裘缓辔
- 轻视傲物
- 轻怜重惜
- 轻手蹑脚
- 轻饶素放
- 轻虑浅谋
- 轻手轻脚
- 轻描淡写
- 轻手软脚
- 轻若鸿毛
- 轻死重气
- 轻诺寡信
- 轻身下气
- 轻死重义
- 轻骑减从
- 轻身殉义
- 轻吞慢吐
- 轻骑简从
- 轻身重义
- 轻徙鸟举
- 轻敲缓击
- 轻生重义
- 轻言寡信
- 轻裘肥马
- 轻世傲物
- 轻言轻语
- 轻重缓急
- 轻言软语
- 轻重失宜
- 轻言肆口
- 轻装简从
- 轻言细语
- 轻装上阵
- 轻徭薄赋
- 轻卒锐兵
- 轻徭薄税
- 轻嘴薄舌
- 轻繇薄赋
- 轻于鸿毛
- 轻重倒置
第二个字为"重"的成语
- 币重言甘
- 避重就轻
- 避重逐轻
- 沉重寡言
- 沉重少言
- 德重恩弘
- 豆重榆瞑
- 恩重如山
- 恩重泰山
- 负重含污
- 负重涉远
- 负重吞污
- 负重致远
- 规重矩叠
- 规重矩迭
- 积重难反
- 积重难返
- 积重不反
- 积重不返
- 畸重畸轻
- 极重不反
- 极重难返
- 居重驭轻
- 举重若轻
- 名重一时
- 轻重缓急
- 轻重失宜
- 轻重倒置
- 情重姜肱
- 权重望崇
- 权重秩卑
- 任重才轻
- 任重道悠
- 任重道远
- 任重至远
- 任重致远
- 山重水复
- 慎重其事
- 死重泰山
- 头重脚轻
- 威重令行
- 委重投艰
- 言重九鼎
- 一重一掩
- 义重恩深
- 语重情深
- 语重心长
- 语重心沉
- 郑重其辞
- 郑重其事
第三个字为"缓"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急"的成语
轻重缓急相关推荐
成语"轻重缓急"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轻重缓急"逐字解释参考
qīng①(分量)轻;不重。《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于鸿毛。”②轻便;轻快。《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飏,风飘飘而吹衣。”③轻视;看不起。《望洋兴叹》:“而~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④轻率;轻易。《殽之战》:“秦师~而无礼,必败。”⑤轻轻地;不费劲地。《琵琶行》:“~拢慢捻抺复挑。”⑥次要的;不重要的。《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òng①重,与“轻”相对。《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而道远。”【又】以……为重。《五蠹》:“子孙累世絜驾,故人~之。”②重要;重大。《〈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于三十年前。”【又】重要作用。《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无~于社稷也。”③重视;看重。《琵琶行》:“商人~利轻别离。”④贵重。《过秦论》:“不爱珍器~宝肥饶之地。”⑤严重。《狱中杂记》:“情罪~者反出在外。”⑥严格。《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以周。”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⑧尊重。《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士。”⑨更加;加重。《苏武传》:“见犯乃死,~辱国。”chóng①重叠。《三峡》:“~岩叠嶂,隐天蔽日。”②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茅。”③重新;再次。《琵琶行》:“添酒回灯~开宴。”④拖累;牵连。《汉书·荆燕吴传赞》:“事发相~,岂不危哉。”【重民】农民。【重泉】⒈水极深的地方。⒉黄泉。【重舌】古代指通晓外族语言并能够口译的人。【重身】怀孕。【重阴】⒈浓云密布的阴天。⒉地下。【重足】迭足而立,不敢前进。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uǎn①宽;松。《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②慢;迟。李白《嘲鲁儒》:“~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í①急躁;着急。《班超告老归国》:“今君性严~。”《荆轲刺秦王》:“时恐~,剑坚,故不可立拔。”【又】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人之困也?”【又】使……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②紧急;急迫。《赤壁之战》:“事~而不断,祸至无日矣。”③急务;紧急之事。《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又】以……为急事;注重;重视。曹操《置屯田令》:“秦人以~农并天下。”④急促;迅疾。《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⑤急忙;赶快。《石壕吏》:“~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⑥紧。《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小缓之。’”⑦亲近;看重。《史记·游侠列传》:“是人,吾所~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