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同骨肉
读音(发音): qíng tóng gǔ ròu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出处(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与公覆(黄盖),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
示例:
情同骨肉成语接龙
- 肉中刺
- 柔筋脆骨
- 柔能克刚
- 柔能制刚
- 柔懦寡断
- 柔肠百结
- 柔肠百转
- 柔情绰态
- 柔情媚态
- 柔肠寸断
- 柔情密意
- 柔而不犯
- 柔肤弱体
- 柔情蜜意
- 柔情侠骨
- 柔茹刚吐
- 肉薄骨并
- 肉眼凡胎
- 柔茹寡断
- 肉颤心惊
- 柔声下气
- 肉眼愚眉
- 柔心弱骨
- 肉山脯林
- 柔远怀迩
- 肉山酒海
- 柔远怀来
- 肉食者鄙
- 柔远能迩
- 肉袒面缚
第一个字为"情"的成语
- 情见乎辞
- 情见埶竭
- 情见于色
- 情景交融
- 情理难容
- 情面难却
- 情凄意切
- 情深骨肉
- 情深似海
- 情见乎言
- 情深潭水
- 情见力屈
- 情深一往
- 情见势屈
- 情深义重
- 情投谊合
- 情深意重
- 情投意合
- 情深友于
- 情投意和
- 情恕理遣
- 情投意洽
- 情随事迁
- 情天孽海
- 情投意忺
- 情同骨肉
- 情文并茂
- 情同手足
- 情意绵绵
- 情有可原
- 情同一家
- 情逾骨肉
- 情投契合
- 情真意切
- 情至意尽
- 情重姜肱
- 情逐事迁
- 情不自已
- 情长纸短
- 情窦初开
- 情非得已
- 情孚意合
- 情急智生
- 情见乎词
- 情不可却
- 情不自禁
第二个字为"同"的成语
- 本同末离
- 本同末异
- 标同伐异
- 不同戴天
- 不同凡响
- 不同流俗
- 大同小异
- 党同妒异
- 党同伐异
- 道同契合
- 道同志合
- 道同义合
- 恩同父母
- 恩同山岳
- 恩同再造
- 非同儿戏
- 非同小可
- 非同寻常
- 感同身受
- 河同水密
- 名同实异
- 弃同即异
- 巧同造化
- 情同骨肉
- 情同手足
- 情同一家
- 求同存异
- 仁同一视
- 赏同罚异
- 视同路人
- 视同陌路
- 视同秦越
- 视同一律
- 视同儿戏
- 视同拱璧
- 誓同生死
- 树同拔异
- 通同一气
- 通同作弊
- 味同嚼蜡
- 心同止水
- 行同狗彘
- 行同能偶
- 行同狗豨
- 易同反掌
- 志同道合
第三个字为"骨"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肉"的成语
- 白骨再肉
- 飞土逐肉
- 肥鱼大肉
- 浆酒霍肉
- 浆酒藿肉
- 娇皮嫩肉
- 枯骨生肉
- 疗疮剜肉
- 皮里抽肉
- 强食弱肉
- 亲如骨肉
- 寝皮食肉
- 情深骨肉
- 情同骨肉
- 情逾骨肉
- 觞酒豆肉
- 食不兼肉
- 食不重肉
- 死骨更肉
- 铜盘重肉
- 顽皮赖肉
- 晚食当肉
- 行尸走肉
- 朽骨重肉
- 衣锦食肉
- 有血有肉
- 至亲骨肉
- 自相鱼肉
情同骨肉相关推荐
成语"情同骨肉"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情同骨肉"逐字解释参考
qíng①感情;情绪。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②情意;心意。《陈情表》:“欲苟顺私~,则告诉不许。”③爱情。《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不移。”④实情;实况。《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⑤情况;情节。《周处》:“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告。”⑥情理;事理。《孔雀东南飞》:“今日违~义,恐此事非奇。”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óng①相同;一样。《赤壁之战》:“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②同一。《殽之战》:“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姓。”③一致;统一。《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④附和;随同。《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恤国事,~俗自媚于众为善。”⑤参与;干预。《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⑥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列。”【同案】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同寮】一起任职的官吏,即“同僚”。【同年】⒈同岁;同年龄。⒉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⒊朋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ǔ①骨头。《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焉。”【又】指死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②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成焉。”【又】人的气质、气概。《宋书·武帝纪》:“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奇特。”【骨力】⒈力气。⒉笔法雄健有力。【骨立】人相当消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ròu①人体及动物的肌肉。《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②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荔枝图序》:“瓤~莹白如冰雪。”③声音丰满悦耳。《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