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调武
读音(发音): tōng wén diào wǔ
详细解释(意思):指卖弄文才和武艺。
出处(典故):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示例:
通文调武成语接龙
- 物以希为贵
- 物以稀为贵
- 吾家千里驹
- 梧桐一叶落
- 五月粜新谷
- 屋上乌
- 五里雾
- 误杀
- 误入歧途
- 误期
- 误差
- 误点
- 误
- 物质
- 物美价廉
- 雾里看花
- 晤面
- 物阜民丰
- 误字
- 物化
- 五花八门
- 五谷丰登
- 五代同堂
- 芜杂
- 芜浅
- 芜秽
- 毋忝厥职
- 务实
- 侮慢
- 侮辱
第一个字为"通"的成语
- 通变达权
- 通风讨信
- 通才练识
- 通工易事
- 通才硕学
- 通功易事
- 通材达识
- 通共有无
- 通达谙练
- 通古博今
- 通都大埠
- 通古达变
- 通都大邑
- 通计熟筹
- 通都巨邑
- 通家之好
- 通风报信
- 通今博古
- 通风报讯
- 通今达古
- 通力合作
- 通儒达识
- 通南彻北
- 通儒达士
- 通前彻后
- 通儒硕学
- 通前澈后
- 通商惠工
- 通前至后
- 通上彻下
- 通情达理
- 通时达变
- 通衢大邑
- 通时达务
- 通衢广陌
- 通时合变
- 通权达变
- 通首至尾
- 通权达理
- 通书达礼
- 通宵彻旦
- 通天彻地
- 通元识微
- 通宵彻夜
- 通真达灵
- 通天达地
- 通宵彻昼
- 通同一气
- 通宵达旦
- 通同作弊
- 通邑大都
- 通文达礼
- 通忧共患
- 通文达理
- 通文达艺
- 通幽动微
- 通文调武
- 通无共有
- 通险畅机
- 通幽洞灵
- 通幽洞冥
- 通幽洞微
第二个字为"文"的成语
- 不文不武
- 同文共轨
- 半文半白
- 半文不白
- 秉文经武
- 秉文兼武
- 博文约礼
- 出文入武
- 单文孤证
- 雕文织采
- 雕文刻镂
- 多文为富
- 多文强记
- 繁文末节
- 烦文缛礼
- 繁文缛节
- 飞文染翰
- 废文任武
- 分文不名
- 分文不取
- 分文不直
- 分文不值
- 分文未取
- 浮文巧语
- 高文大册
- 高文典册
- 高文典策
- 孤文断句
- 孤文只义
- 广文先生
- 龟文鸟迹
- 回文织锦
- 讲文张字
- 经文纬武
- 拘文牵义
- 揆文奋武
- 临文不讳
- 卖文为生
- 乃文乃武
- 能文能武
- 潘文乐旨
- 片文只事
- 旁文剩义
- 奇文共赏
- 奇文瑰句
- 弃文存质
- 弃文就武
- 强文假醋
- 强文浉醋
- 乔文假醋
- 情文并茂
- 人文荟萃
- 入文出武
- 善文能武
- 深文周内
- 深文周纳
- 深文大义
- 深文附会
- 深文傅会
- 深文峻法
- 深文巧诋
- 深文曲折
- 识文断字
- 识文谈字
- 梳文栉字
- 斯文扫地
- 酸文假醋
- 通文达礼
- 通文达理
- 通文达艺
- 通文调武
- 同文共规
- 望文生训
- 望文生义
- 微文深诋
- 温文尔雅
- 温文儒雅
- 舞文巧诋
- 舞文饰智
- 舞文玩法
- 舞文弄法
- 舞文弄墨
- 兴文匽武
- 雄文大手
- 修文偃武
- 言文行远
- 咬文嚼字
- 咬文啮字
- 一文不名
- 一文不值
- 一文如命
- 遗文逸句
- 以文害辞
- 以文会友
- 以文乱法
- 有文无行
- 缘文生义
- 允文允武
- 执文害意
- 主文谲谏
第三个字为"调"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武"的成语
- 不文不武
- 十八般武艺
- 秉文经武
- 秉文兼武
- 才兼文武
- 出文入武
- 废文任武
- 驾肩接武
- 经文纬武
- 揆文奋武
- 乃文乃武
- 能文能武
- 弃文就武
- 穷兵黩武
- 入文出武
- 善文能武
- 绳厥祖武
- 绳其祖武
- 圣神文武
- 韬戈偃武
- 通文调武
- 玩兵黩武
- 修文偃武
- 扬威耀武
- 扬威曜武
- 一元大武
- 允文允武
- 整军经武
- 止戈为武
- 朱雀玄武
通文调武相关推荐
成语"通文调武"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通文调武"逐字解释参考
tōng①通达;通过;通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豫南,达于汉阴。”②贯通;沟通。《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锐意欲行大改革矣。”③畅通;没有阻隔。《论积贮疏》:“政治未必~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④通报;转达。《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语言。”⑤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⑥流通;交换。韩愈《原道》:“为之贾以~其有无。”⑦交流;交谈。《君子国》:“唐敖见言可~,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⑧通晓;精通。《张衡传》:“遂~五经,贯六艺。”⑨全部;普遍。《核舟记》:“~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师说》:“六艺经传皆~习之。”⑩遍。《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籍】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指记名在门籍,可以进入宫门。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通籍”。【通家】⒈世交。⒉姻亲;结为姻亲。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én①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②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③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④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⑤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⑥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身。”⑦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⑧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⑩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iáo①协调;调和。于谦《喜雨行》:“但愿风~雨顺民安业。”②烹调;调味。也指烹调的滋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③调节;节制。《治平篇》:“水旱疾役,即天地~剂之法也。”④调弄;弹奏。《陋室铭》:“可以~素琴,阅金经。”⑤调理休养。《杨修之死》:“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两个,急令医士~治。”⑥调笑;嘲弄。《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之。”diào①调动;调迁。《记王忠肃翱事》:“婿竟不~。”②音调;乐调。《琵琶行》:“未成曲~先有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ǔ①脚印;足迹。《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②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不过步~尺寸之间。”③勇猛;刚健;威武。《国殇》:“诚既勇兮又以~。”④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市郡,惜其用~而不终也。”【武备】武装力量、军备和武装建设。【武弁】⒈古代武官的帽子。⒉旧时指低级的武职;武士。【武夫】战士;武士。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