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有应得
读音(发音): zuì yǒu yīng dé
详细解释(意思):应:应该。按罪恶或错误的性质,理应得到这样的惩罚。
出处(典故):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示例: 这个人以权谋私,贪污公款,受到法律的制裁,真是~。
罪有应得成语接龙
- 得薄能鲜
- 得不补失
- 得不偿丧
- 得不偿失
- 得不酬失
- 得步进步
- 得尺得寸
- 得寸得尺
- 得其所哉
- 得寸进尺
- 得寸则寸
- 得人死力
- 得道多助
- 得胜回朝
- 得而复失
- 得胜头回
- 得过且过
- 得失参半
- 得陇望蜀
- 得失成败
- 得马生灾
- 得失荣枯
- 得马失马
- 得失相半
- 得马折足
- 得失在人
- 得手应心
- 得其三昧
- 得天独厚
- 得兔忘蹄
第一个字为"罪"的成语
- 罪不可逭
- 罪不容诛
- 罪不胜诛
- 罪大恶极
- 罪当万死
- 罪恶贯盈
- 罪恶深重
- 罪恶滔天
- 罪恶昭彰
- 罪有应得
- 罪恶昭著
- 罪有攸归
- 罪责难逃
- 罪该万死
- 罪加一等
- 罪魁祸首
- 罪逆深重
- 罪孽深重
- 罪人不孥
- 罪业深重
- 罪应万死
第二个字为"有"的成语
- 别有肺肠
- 寸有所长
- 大有可观
- 岂有此理
- 臂有四肘
- 别有人间
- 别有天地
- 别有心肠
- 别有心肝
- 别有用心
- 别有滋味
- 别有洞天
- 别有风趣
- 别有风味
- 墙有耳
- 尺有所短
- 出有入无
- 绰有余裕
- 大有起色
- 大有人在
- 大有文章
- 大有作为
- 大有裨益
- 大有见地
- 大有径庭
- 大有迳庭
- 大有可为
- 独有千古
- 独有千秋
- 恶有恶报
- 恩有重报
- 腹有鳞甲
- 各有千秋
- 各有所长
- 各有所短
- 各有所好
- 各有所职
- 酒有别肠
- 咎有应得
- 可有可无
- 赖有此耳
- 老有所终
- 力有未逮
- 另有洞天
- 留有余地
- 靡有孑遗
- 民有菜色
- 面有菜色
- 面有难色
- 岂有是理
- 情有可原
- 饶有风趣
- 日有万机
- 如有所失
- 若有若无
- 若有所丧
- 若有所失
- 若有所思
- 若有所亡
- 煞有介事
- 善有善报
- 十有八九
- 似有如无
- 死有余辜
- 死有余责
- 死有余诛
- 死有余罪
- 徒有其名
- 徒有虚名
- 退有后言
- 乌有先生
- 无有伦比
- 心有余悸
- 行有余力
- 胸有成略
- 胸有成算
- 胸有成竹
- 胸有城府
- 胸有鳞甲
- 胸有丘壑
- 胸有邱壑
- 胸有悬镜
- 虚有其表
- 移有足无
- 应有尽有
- 责有所归
- 责有攸归
- 啧有烦言
- 诸有此类
- 卓有成效
- 自有公论
- 罪有应得
- 罪有攸归
第三个字为"应"的成语
- 出门应辙
- 从容应对
- 得手应心
- 得心应手
- 供不应求
- 进退应矩
- 咎有应得
- 慨然应允
- 口不应心
- 临机应变
- 洒扫应对
- 适时应务
- 手不应心
- 顺人应天
- 随机应变
- 随物应机
- 顺天应人
- 顺天应时
- 遂心应手
- 心不应口
- 逐机应变
- 罪有应得
第四个字为"得"的成语
- 心安理得
- 昂然自得
- 遨翔自得
- 安闲自得
- 郁郁不得志
- 自以为得计
- 不可多得
- 超然自得
- 楚弓楚得
- 楚弓复得
- 垂手而得
- 垂手可得
- 寸利必得
- 反手可得
- 疾走先得
- 疾足先得
- 捷足先得
- 解人难得
- 咎有应得
- 哭笑不得
- 妙手偶得
- 名不虚得
- 七开八得
- 气满志得
- 千虑一得
- 器满意得
- 求之不得
- 人才难得
- 神领意得
- 贪多务得
- 陶然自得
- 唾手可得
- 逍遥自得
- 心满意得
- 欣然自得
- 欣欣自得
- 轩轩甚得
- 扬扬自得
- 洋洋自得
- 一蹴而得
- 一举两得
- 一无所得
- 怡然自得
- 意满志得
- 意气相得
- 优游自得
- 悠游自得
- 悠然自得
- 志满气得
- 志满意得
- 自业自得
- 罪有应得
罪有应得相关推荐
成语"罪有应得"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罪有应得"逐字解释参考
zuì①罪过;犯法的行为。《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狱中杂记》:“苟入狱,不问~之有无,心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②有罪的人;罪犯。《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③过失;过错。《垓下之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④惩罚罪行。《韩非子·五蠹》:“以其犯禁也,~之。”⑤归罪于。《寡人之于国也》:“五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⑥犯罪。《训俭示康》:“远~丰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ǒu①与“无”相对。《论语》:“~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之。”③掌握。《察今》:“~道之士,贵以近知远。”④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而废于无。”⑤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⑥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不战,战则必胜。”⑦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作其芒。”酉yòu①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四。”【有间】⒈时间很短;一会儿。⒉有缝隙。⒊有仇怨;有矛盾。【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īng①应该。《口技》:“凡所~有,无所不有。”②许给。《孔雀东南飞》:“以我~他人,君还何所望。”yìng①应答。《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②承诺。《孔雀东南飞》:“汝可去~之。”③适合。《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④应和。《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节而舞。”⑤应召;应征。《石壕吏》:“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⑥对付;应付。《陈情表》:“内无~门五尺之僮。”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é①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②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③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④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⑤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⑥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⑦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⑧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⑨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⑾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同“得无”,莫不是。【得无】副词。⒈莫非;该不会。⒉能不;怎么能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