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绨袍之义 > 绨袍之义的成语解释

绨袍之义

读音(发音): tì páo zhī yì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典故): 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示例:

绨袍之义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绨"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袍"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之"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义"的成语

绨袍之义相关推荐

成语"绨袍之义"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绨袍之义"逐字解释参考

tí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扬雄《长杨赋》:“躬服节俭,~衣不弊。”左思《魏都赋》:“士无~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páo(~儿)中式的长衣服:皮~|棉~儿|长~|旗~儿。也叫袍子。【袍哥】旧时西南各省的一种反动帮会的成员。也指这种反动帮会组织。【袍泽】<书>‘袍’和‘泽’都是古代的衣服名称,后来称军队中的同事叫袍泽:~之谊|~故旧。【袍罩儿】罩袍;套在袍子外面的大褂。【袍子】袍。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zhī①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ì①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②坚持正义。《公输》:“吾~固不杀人。”③合道义的;适宜的;公正合理的。《鸿门宴》:“亡去不~,不可不语。”④情义;恩情。《孙雀东南飞》:“吾已失恩~。”⑤意义;意思。《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远。”⑥本着道义。《祭妹文》:“汝之~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