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举宇内
读音(发音): bāo jǔ yǔ nèi
详细解释(意思):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出处(典故):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示例:
包举宇内成语接龙
- 内省不疚
- 内顾之忧
- 内查外调
- 内峻外和
- 内柔外刚
- 内圣外王
- 内视反听
- 内外夹攻
- 内外交困
- 内修外攘
- 内忧外患
- 内忧外侮
- 内助之贤
- 内
- 内子
- 内助
- 内中
- 内政
- 内争
- 内债
- 内脏
- 内在
- 内忧
- 内衣
- 内行
- 内心不安
- 内心
- 内销
- 内线
- 内务
第一个字为"包"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举"的成语
- 轻举妄动
- 百举百捷
- 百举百全
- 包举宇内
- 飙举电至
- 一举手之劳
- 风举云飞
- 风举云摇
- 纲举目张
- 高举深藏
- 高举远蹈
- 龙举云兴
- 龙举云属
- 毛举缕析
- 毛举细故
- 毛举细务
- 轻举绝俗
- 轻举远游
- 一举成名
- 一举两得
- 一举两全
- 一举千里
- 一举三反
- 一举万里
- 一举一动
第三个字为"宇"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内"的成语
包举宇内相关推荐
成语"包举宇内"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包举宇内"逐字解释参考
bāo①裹;包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店小二将手帕~了头。”《范进中举》:“即便~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②包括;包容。《过秦论》:“席卷天下,~举宇内。”【又】包藏。《雁荡山》:“皆~在诸谷中。”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ǔ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巴蜀。”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世皆浊而我独清。”⒅全;都。《庄暴见孟子》:“~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而俱发。”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ǔ①屋檐。《涉江》:“去霏霏其承~。”②房屋。《归去来兮辞》:“乃瞻衡~,载欣载奔。”③上下四方;天下。《归去来兮辞》:“寓形~内复几时。”【宇宙】⒈屋檐。⒉国家;天下。⒊无限的空间和时间。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nèi①里面;内部。《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境之~,莫不有求于王。”【又】特指朝廷内或国内。《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立法度,务耕织。”【又】指家庭内部。《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无应门五尺之僮”②内心。《赤壁之战》:“而~怀犹豫之计。”③内室;特指皇宫。《长恨歌》:“西宫南~多秋草。”④女色。《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⑤妻妾的泛称。后专指妻,如南朝人徐悱有《赠内》诗。今人也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的。【引】妻子一方的亲戚,如“内兄”、“内侄”。nà同“纳”。接纳;收容。《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旨,~狼于囊。”《鸿门宴》:“距关,毋~诸侯。”【内嬖】受君主宠幸,又指君主宠幸的人。【内阁】⒈明清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明洪武十五年,仿宋制,高诸殿阁大学士,因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故名内阁。⒉内堂,贵族妇女的卧室。【内省】宫禁之内。【内传】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叫外传。如关于《诗经》的就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传记的一种。以记述轶闻趣事为主,如《隋书·经籍志二》有《汉武内传》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