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冢研穿
读音(发音): bǐ zhǒng yán chuān
详细解释(意思):秃笔成坟,砚磨穿孔。指写作著述功力极深。
出处(典故):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示例:
笔冢研穿成语接龙
- 穿凿附会
- 船多不碍路
- 川壅必溃
- 穿针引线
- 川泽纳污
- 传杯换盏
- 穿壁引光
- 传杯弄盏
- 穿房入户
- 传柄移藉
- 穿红着绿
- 传道受业
- 穿花纳锦
- 传风搧火
- 穿井得人
- 传风扇火
- 穿窬之盗
- 传圭袭组
- 川流不息
- 穿云裂石
- 传龟袭紫
- 传经送宝
- 船坚炮利
- 传爵袭紫
- 舛讹百出
- 传神阿堵
- 喘息未定
- 传诵一时
- 喘息之间
- 传为佳话
第一个字为"笔"的成语
- 笔诛墨伐
- 笔底春风
- 笔底龙蛇
- 笔伐口诛
- 笔歌墨舞
- 笔耕砚田
- 笔酣墨饱
- 笔翰如流
- 笔老墨秀
- 笔饱墨酣
- 笔墨官司
- 笔大如椽
- 笔墨横姿
- 笔底超生
- 笔墨之林
- 笔扫千军
- 笔头生花
- 笔下超生
- 笔下生花
- 笔削褒贬
- 笔冢研穿
- 笔走龙蛇
第二个字为"冢"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研"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穿"的成语
笔冢研穿相关推荐
成语"笔冢研穿"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笔冢研穿"逐字解释参考
bǐ①写字、画画等的工具。与纸、墨、砚合称为文房四宝。②书写;记载。《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录。”③笔迹;书画墨迹。《新唐书·李白传》:“观公~奇妙,欲以藏家尔。”④散文。《文心雕龙·总述》:“今之常言,有文有~,以为无韵者~也,有韵者文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ǒng①高大的坟墓。后写作“塚”。《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又】泛指坟墓。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独留青~向黄昏。”②山顶。《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崒崩。”③大,嫡长。《尚书·泰誓上》:“类于上帝,宜于~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n①细细的磨。岑参《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诗:“挥毫散林鹊,~墨警池鱼。”②研究;探讨。《北史·马敬德传》:“沈思~求,昼夜不倦。”《晋书·徐广传》:“百家数术,无不~览。”yàn通“砚台”。《后汉书·班超传》:“安能久事笔~间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uān①穿透,突破。《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鲁缟’者也。”②凿,掘。《察传》:“及其家~井,告人曰:‘吾~井得一人。’”③通过,经过。《登泰山记》:“~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④贯串。《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⑤破,破损。《五柳先生传》:“短褐~结,箪瓢屡空。”⑥穿戴。《[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着些大作怪衣服。”⑦洞,孔。《宋书·刘秀之传》:“柱有一~。”【穿鼻】1.听命于人,如牛鼻之穿绳而不能自主。2.古代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梁书·武帝纪上》:“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穴】1.洞穴。2.强求其通。【穿杨】《战国策·西周策》载:“楚国的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够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后人以“穿杨”比喻文章技艺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唐彦谦《送樊琯司业还朝》:“惬心频拾芥,应手屡~。”【穿逾】穿壁翻墙。【穿凿】1.凿通。王充《论衡·答佞》:“~垣墙,狸步鼠窃,莫知谓谁。”2.牵强附会。任意牵合意义,强求其通。《论衡·奇怪》:“儒生~,因造禹、契逆生之说。”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