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点头哈腰 > 点头哈腰的成语解释

点头哈腰

读音(发音): diǎn tóu hā yāo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出处(典故):

示例: 他见的点头哈腰的样子,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点头哈腰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点"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头"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哈"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腰"的成语

点头哈腰相关推荐

成语"点头哈腰"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点头哈腰"逐字解释参考

diǎn①斑点。《晋书·袁宏传》:“如彼白圭,质无尘~。”②液体的小滴。《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雨山前。”《林黛玉进贾府》:“泪光~~,娇喘微微。”③“、”汉字笔画的一种。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又】用笔加上点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眼睛,每云:‘~晴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之。”④删改文字。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公又与遂书,多与~窜。”(与遂书:给韩遂信。窜:改动)。⑤一触即起。《明湖居听书》:“又将鼓捶子轻轻的~了两下。”⑥检查;核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军都~见了堆数。”⑦引着火。《群英会蒋干中计》:“饮至天晚,~上灯烛。”⑧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下立刻恢复原位。《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一笑,~头不语。”⑨更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尚未看完,忽闻传~。”⑩通“玷”。污;辱。司马迁《报任安书》:“适足以见笑而自~耳。”岳飞《五岳祠盟记》:“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余之愿也。”【点化】⒈指点感化,多指道家以语言诱人入道。⒉点染美化。⒊改造前人的诗句而寓有新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留~|梳~|平~|分~。(3)(~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4)(~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呀!(5)(~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6)(~儿)头目。(7)(~儿)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8)第一:~等|~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趟|~一遍|~半本|~几个|~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年(=去年或上一年)|~天(上一天)|~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五点就得动身|~鸡叫我就起来了|~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八块|三~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牛|两~驴。b)用于蒜:一~蒜。另见tou。【头寸】(1)旧时指银行、钱庄等所拥有的款项。收多付少叫头寸多,收少付多叫头寸缺,结算收付差额叫轧(gá)头寸,借款弥补差额叫拆头寸。(2)指银根,如银根松也说头寸松,银根紧也说头寸紧。【头等】第一等;最高的:~舱|~大事|~重要任务。【头顶】头的顶部。【头发】<轻>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伏】初伏。【头骨】构成头颅的骨头,包括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等。【头号】(1)第一号;最大号:~字。(2)最好的:~面粉。【头角】比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露~|~峥嵘。【头巾】(1)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2)现代妇女裹头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头颈】<方>脖子。【头口】<方>牲口。【头里】(1)前面:您~走,我马上就来|工作和学习,他样样都走在~。(2)事前:咱们把话说在~,不要事后翻悔。【头领】首领(多见于早期白话)。【头颅】人的头:抛~,洒热血。【头路】1头等的(货物等)。【头路】2<方>(1)头发朝不同方向梳时中间露出头皮的一道缝儿。(2)头绪。【头马】马群或马帮中领头的马。【头面】<轻>旧时妇女头上妆饰品的总称。【头面人物】指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的人物(多含贬义)。【头目】某些集团中为首的人(多含贬义):大~|小~。【头难】<方>(做事)起头时感觉困难: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一阵就容易了。【头脑】(1)脑筋;思想能力:~清楚|胜利冲昏~。(2)头绪:摸不着~(弄不清头绪)。(3)<口>首领。【头年】(1)第一年:三年看~。(2)<方>去年或上一年。【头皮】(1)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挠着~想主意。(2)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头钱】旧时赌博抽头所得的钱。【头人】旧时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的首领。【头晌】<方>上午。【头生】(1)第一胎生的。(2)(~儿)第一胎生下的孩子。【头绳】(1)(~儿)用棉、毛、塑料等制成的细绳子,主要用来扎发髻或辫子。(2)<方>毛线。【头虱】虱子的一种,体长形,灰白色,有的带黑色或黄色,脚短而粗。寄生在人的头发里。卵白色。头虱能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头套】一种化装用具,套在演员头上,使头型、发式等符合某种需要。【头疼】头痛。【头天】(1)上一天。(2)第一天。【头痛】头部疼痛,比喻感到为难或讨厌。【头头儿】<口>某单位或某集团的为首的人。【头陀】指行脚乞食的和尚。[梵dhūta]【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头像】肩部以上的人像。【头囟儿】<方>囟门。【头胸部】某些节肢动物(如螃蟹、虾)的头部和胸部紧连在一起,合称为头胸部。【头绪】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茫无~。【头癣】皮肤病,病原体是霉菌,有白癣和黄癣两种,能传染。【头雁】雁群中领头飞的大雁。【头羊】羊群中领头的羊。【头油】抹在头发上的油质化妆品。【头晕】头昏、眼花、身体摇动的感觉。参看〖眩晕〗。【头针疗法】按照不同病症在头皮上选取相关的特定区域进行针刺的方法。主要适应于脑源性疾患,如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动脉内膜炎等后遗症一类疾患。【头状花序】花序的一种,花轴很短,顶端扩大,呈扁平的盘状或球形,上面生许多没有花梗的花,如菊、向日葵的花序。【头子】首领(含贬义):土匪~|流氓~。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hà见〖哈巴〗(hàba)、〖哈什蚂〗。另见hā;hǎ。【哈巴】<方>走路时两膝向外弯曲。【哈巴狗】(1)(~儿)狗的一个品种,体小,毛长,腿短。供玩赏。也叫狮子狗或巴儿狗。(2)比喻驯顺的奴才。【哈达】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民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也有黄、蓝等色。【哈哈】<轻>见〖打哈哈〗。【哈哈儿】<轻><方>可笑的事:这真是个~。【哈哈镜】一种特制的玻璃镜,用凹面或凸面玻璃做成,照出的人像奇形怪状,引人发笑,【哈喇】1<口>形容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坏的味道:点心~了,不能吃了。【哈喇】2杀死(多见于早期白话)。【哈喇子】<方>流出来的口水。【哈雷彗星】肉眼能看到的大彗星之一,我国春秋时代就有关于这颗彗星的记载。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05年计算出它的轨道,并预计它的周期为七十六年,故名哈雷彗星。【哈里发】(1)穆罕默德逝世(公元632)后,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呼。(2)我国伊斯兰教对在寺院中学习伊斯兰经典的人员的称呼。[阿拉伯khalifah]【哈密瓜】(1)甜瓜的一大类,品种很多,果实较大,果肉香甜,多栽培于新疆哈密一带。(2)这种植物的果实。【哈尼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05万人(1982年)。分布在云南。有本民族语言,部分通汉语文。解放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哈欠】<轻>困倦时嘴张开,深深吸气,然后呼出,是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刺激脑部的呼吸中枢而引起的生理现象。【哈萨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90万人(1982年)。分布在新疆和甘肃、青海。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主要从事畜牧业。多信伊斯兰教。另在国外也有哈萨克人,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哈什蚂】蛙的一种,身体灰褐色,生活在阴湿的地方。雌性的腹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蚂油,中医用做强壮剂。哈什蚂是我国特产之一,主要产在东北各省。[满]【哈腰】<口>(1)弯腰:一~把钢笔掉在地上了。(2)稍微弯腰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yāo(1)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弯~|两手叉~。(2)裤腰:红裤子绿~。(3)指腰包或衣兜:我~里还有些钱,足够我们零用的。(4)事物的中间部分:山~|树~|故事说到半中~就不说了。(5)中间狭小,象腰部的地势:土~|海~。(6)姓。【腰板儿】(1)人的腰和背(就姿势说):挺着~。(2)借指体格:他虽然六十多了,~倒还挺硬朗的。【腰包】腰间所带的钱包:掏~。【腰杆子】(1)指腰部:挺着~。(2)比喻靠山:~硬(有人支持)。‖也说腰杆儿。【腰鼓】(1)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2)一种民间舞蹈,腰间挂着腰鼓,一边跳舞,一边敲打。【腰鼓舞】我国汉族民间舞蹈。也叫打腰鼓。舞者身背腰鼓,边敲边舞,节奏强烈,动作健美。【腰锅】云南景颇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等使用的一种锅,用生铁铸成,形如葫芦。【腰果】(1)常绿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花粉红色,香味很浓,果实肾脏形。果仁可以吃,果壳可以榨油。原产南美,我国广东等地也有栽植。(2)这种植物的果实。【腰花】(~儿)把猪或羊的腰子划出交叉的刀痕后切成的小块儿,供食用。【腰身】<轻>人体腰部的粗细,也指长袍、上衣等腰部的尺寸。【腰眼】腰后胯骨上面脊椎骨两侧的部位。【腰斩】(1)古代的残酷刑法,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2)比喻把同一事物或相连系的事物从中割断。【腰椎】腰部的椎骨,共有五块,较胸椎大。【腰子】<口>肾。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