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蒙振聩
读音(发音): fā méng zhèn kuì
详细解释(意思):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典故):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示例: 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发蒙振聩成语接龙
- 亏心短行
- 岿然不动
- 岿然独存
- 窥豹一斑
- 魁梧奇伟
- 窥间伺隙
- 窥见一斑
- 跬步千里
- 窥牖小儿
- 喟然长叹
- 揆理度情
- 愧不敢当
- 揆理度势
- 愧悔无地
- 揆情度理
- 愧天怍人
- 揆情审势
- 揆时度势
- 揆文奋武
- 馈贫之粮
- 葵藿倾阳
- 馈赠
- 馈遗
- 馈送
- 魁首
- 愧汗怍人
- 魁岸
- 葵扇
- 窥探
- 窥伺
第一个字为"发"的成语
- 发人深省
- 发秃齿豁
- 发愤忘食
- 发引千钧
- 发号施令
- 发家致富
- 发踊冲冠
- 发奸擿伏
- 发植穿冠
- 发科打诨
- 发指眦裂
- 发聋振聩
- 发财致富
- 发蒙解缚
- 发策决科
- 发蒙解惑
- 发凡起例
- 发蒙振聩
- 发短心长
- 发奋图强
- 发蒙振落
- 发怒穿冠
- 发愤图强
- 发怒冲冠
- 发扬踔厉
- 发人深思
- 发扬蹈厉
- 发上冲冠
- 发扬光大
- 发上指冠
- 发隐擿伏
- 发棠之请
- 发政施仁
- 发屋求狸
- 发综指示
- 发踪指使
- 发宪布令
- 发踪指示
- 发硎新试
- 发纵指使
- 发言盈庭
- 发纵指示
第二个字为"蒙"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振"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聩"的成语
发蒙振聩相关推荐
成语"发蒙振聩"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发蒙振聩"逐字解释参考
fā①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②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③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人众,多载资粮。”④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民凿十二渠。”⑤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于畎亩之中。”⑥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几。”⑦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命,遽兴姜戎。”⑧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书至赵王。”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其志士之悲哉。”⑩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⑾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荆轲刺秦王》:“~图,图穷匕首见。”⑿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⒀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于声。”⒁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穴,靡记不施。”⒂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房出了差来到严家。”⒃开放。《醉翁亭记》:“野芳~而幽香。”⒄点燃,燃放。《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一灯可燎阿房。”⒅⒈支,颗。《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⒉次;下。《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当有应者。”【注】本词条古代写作“發”。fà①头发。《荆轲刺秦王》:“~尽上指冠。”②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促织》:“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爽。”【注】本词条古代写作“髪”。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méng①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之。”②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难与处矣。”③遭受。《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之温蠖乎?”④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故业。”⑤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也。”今有“发蒙”、“启蒙”。⑥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教。”【蒙尘】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蒙冲】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èn①举;举起。《过秦论》:“~长策而御宇内。”②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衣。”③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④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⑤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救。”⑥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龙。”⑦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恐。”⑧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之以威怒。”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uì①耳聋。《国语·晋语》:“聋~不可使听。”②糊涂无知。韩愈《朝归》:“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成语有“振聋发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