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
读音(发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详细解释(意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示例: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韦编三绝成语接龙
- 攫金不见人
- 撅坑撅堑
- 撅天扑地
- 决不待时
- 决断如流
- 决命争首
- 决胜庙堂
- 决胜千里
- 抉瑕摘衅
- 决一雌雄
- 绝裾而去
- 决一胜负
- 绝口不道
- 绝长补短
- 决一死战
- 绝路逢生
- 绝长继短
- 决疣溃痈
- 绝长续短
- 绝伦逸群
- 抉奥阐幽
- 绝处逢生
- 绝妙好辞
- 抉目东门
- 绝代佳人
- 绝其本根
- 绝顶聪明
- 绝裙而去
- 抉目吴门
- 抉目胥门
第一个字为"韦"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编"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三"的成语
- 草庐三顾
- 几次三番
- 入木三分
- 日出三竿
- 长年三老
- 八难三灾
- 白璧三献
- 半夜三更
- 避军三舍
- 避君三舍
- 事无三不成
- 无风三尺浪
- 一问三不知
- 一饭三吐哺
- 不成三瓦
- 垂涎三尺
- 此中三昧
- 得其三昧
- 鼎分三足
- 鼎足三分
- 读书三余
- 读书三到
- 二满三平
- 二心三意
- 河东三箧
- 河清三日
- 红日三竿
- 华封三祝
- 喙长三尺
- 火冒三尺
- 火冒三丈
- 颊上三毫
- 颊上三毛
- 假眉三道
- 狡兔三窟
- 狡兔三穴
- 金人三缄
- 九烈三贞
- 九流三教
- 九衢三市
- 九蒸三熯
- 距跃三百
- 君子三戒
- 犒赏三军
- 立时三刻
- 利市三倍
- 连中三元
- 两般三样
- 两次三番
- 两道三科
- 两两三三
- 两面三刀
- 两头三面
- 两头三绪
- 两意三心
- 六臂三头
- 六韬三略
- 六街三陌
- 六街三市
- 六问三推
- 屡次三番
- 茅庐三顾
- 孟母三迁
- 目无三尺
- 绕梁三日
- 日高三丈
- 日上三竿
- 日已三竿
- 三沐三熏
- 三衅三浴
- 三沐三薰
- 三熏三沐
- 三薰三沐
- 三战三北
- 三盈三虚
- 三浴三衅
- 三十三天
- 三吐三握
- 诗家三昧
- 岁寒三友
- 汤去三面
- 蹄间三寻
- 蹄闲三寻
- 退避三舍
- 网开三面
- 亡秦三户
- 韦编三绝
- 稳吃三注
- 五大三粗
- 五典三坟
- 五申三令
- 杨穿三叶
- 阳关三迭
- 一板三眼
- 一波三折
- 一倡三叹
- 一唱三叹
- 一国三公
- 一举三反
- 一口三舌
- 一日三月
- 一日三复
- 一日三覆
- 一日三秋
- 一日三省
- 一日三岁
- 一时三刻
- 一岁三迁
- 一献三酬
- 一献三售
- 一隅三反
- 壹倡三叹
- 勇冠三军
- 游戏三昧
- 余声三日
- 约法三章
- 再衰三涸
- 再衰三竭
- 昼日三接
- 朱弦三叹
第四个字为"绝"的成语
- 络绎不绝
- 哀哀欲绝
- 哀痛欲绝
- 悲痛欲绝
- 才貌双绝
- 称奇道绝
- 词穷理绝
- 存亡继绝
- 存亡续绝
- 弹尽粮绝
- 弹尽援绝
- 杜门自绝
- 恩断义绝
- 风清弊绝
- 赶尽杀绝
- 广陵散绝
- 鸿稀鳞绝
- 艰苦卓绝
- 坚苦卓绝
- 泪迸肠绝
- 连绵不绝
- 粮尽援绝
- 骆驿不绝
- 绵绵不绝
- 拍案叫绝
- 锐挫望绝
- 山穷水绝
- 深恶痛绝
- 思断义绝
- 滔滔不绝
- 痛深恶绝
- 韦编三绝
- 香火不绝
- 兴废继绝
- 兴亡继绝
- 兴微继绝
- 兴灭继绝
- 烟断火绝
- 言语路绝
- 义断恩绝
- 音问两绝
- 与世隔绝
- 源源不绝
- 赞口不绝
- 赞声不绝
- 斩尽杀绝
- 众寡悬绝
- 诛尽杀绝
韦编三绝相关推荐
成语"韦编三绝"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韦编三绝"逐字解释参考
wéi熟牛皮。《殽之战》:“以乘~先,牛十二犒师。”《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以自缓。”【韦编】用牛皮编连在一起的简册,泛指古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iān①古代用来穿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三绝。”【引】书或书的一部分。王安石《送石赓归宁》:“开~喜有得,一读瘳沉疴。”②按次序排列。《战国策·楚策一》:“臣入~席,出川陪乘。”③编联。《汉书·路温舒传》:“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用写书。”④编写。《韩非子·难三》:“法者,~著之图籍。”⑤编织编结。《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之以发,系之苇苕。”⑥编入户籍。《荀子·儒效》:“不用,则退~百姓而悫。”【编贝】排列编串的贝壳,因洁白整齐,借喻牙齿之美。《韩诗外传》:“目如擗杏,齿如~。”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ān①三;第三。②再三;多次;多(年)。《硕鼠》:“~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尺】⒈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⒉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⒈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⒉三个星座。明⒊堂、辟雍、灵台。⒋皇帝、太后、皇后。【三军】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⒉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⒊全军,通称军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ué①断;断绝。《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荆轲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袖。”②隔绝;隔断。《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又】隔绝的;封闭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境。”【又】极远的。《班超告老归国》:“班超久在~域,年老思土。”③绝交;断绝往来。《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齐。”④停止;止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⑤绝命;死。《孔雀东南飞》:“我命~今日,魂去尸长留。”⑥横渡。《劝学》:“非能水也,而~江河。”⑦旧诗体裁之一。王实甫《西厢记》:“我且高吟一~,看他则甚。”⑧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⑨。《核舟记》:“佛印~类弥勒。”《游黄山记》:“众壑纵横,真黄山~胜处。”⑩绝对;完全。《促织》:“而心目力俱穷,~无踪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