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去三面
读音(发音): tāng qù sān miàn
详细解释(意思):泛言普施仁德。
出处(典故):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示例:
汤去三面成语接龙
- 绵里薄材
- 免开尊口
- 勉励
- 眠霜卧雪
- 眠思梦想
- 眠云卧石
- 绵里藏针
- 绵力薄材
- 眠花藉柳
- 绵绵不断
- 绵绵不绝
- 眠花宿柳
- 绵绵瓜瓞
- 眠花卧柳
- 绵延不断
- 眠花醉柳
- 绵言细语
- 免怀之岁
- 腼颜人世
- 腼颜事仇
- 黾穴鸲巢
- 腼颜事敌
- 腼颜天壤
- 面北眉南
- 面壁功深
- 勉为其难
- 面壁磨砖
- 眄视指使
- 面不改容
- 面不改色
第一个字为"汤"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去"的成语
- 一去不复返
- 春去秋来
- 否去泰来
- 覆去翻来
- 归去来兮
- 何去何从
- 来去分明
- 来去无踪
- 临去秋波
- 龙去鼎湖
- 马去马归
- 暮去朝来
- 南去北来
- 人去楼空
- 送去迎来
- 死去活来
- 汤去三面
- 相去几何
- 相去无几
- 相去悬殊
- 心去难留
- 雁去鱼来
- 贼去关门
第三个字为"三"的成语
- 草庐三顾
- 几次三番
- 入木三分
- 日出三竿
- 长年三老
- 八难三灾
- 白璧三献
- 半夜三更
- 避军三舍
- 避君三舍
- 事无三不成
- 无风三尺浪
- 一问三不知
- 一饭三吐哺
- 不成三瓦
- 垂涎三尺
- 此中三昧
- 得其三昧
- 鼎分三足
- 鼎足三分
- 读书三余
- 读书三到
- 二满三平
- 二心三意
- 河东三箧
- 河清三日
- 红日三竿
- 华封三祝
- 喙长三尺
- 火冒三尺
- 火冒三丈
- 颊上三毫
- 颊上三毛
- 假眉三道
- 狡兔三窟
- 狡兔三穴
- 金人三缄
- 九烈三贞
- 九流三教
- 九衢三市
- 九蒸三熯
- 距跃三百
- 君子三戒
- 犒赏三军
- 立时三刻
- 利市三倍
- 连中三元
- 两般三样
- 两次三番
- 两道三科
- 两两三三
- 两面三刀
- 两头三面
- 两头三绪
- 两意三心
- 六臂三头
- 六韬三略
- 六街三陌
- 六街三市
- 六问三推
- 屡次三番
- 茅庐三顾
- 孟母三迁
- 目无三尺
- 绕梁三日
- 日高三丈
- 日上三竿
- 日已三竿
- 三沐三熏
- 三衅三浴
- 三沐三薰
- 三熏三沐
- 三薰三沐
- 三战三北
- 三盈三虚
- 三浴三衅
- 三十三天
- 三吐三握
- 诗家三昧
- 岁寒三友
- 汤去三面
- 蹄间三寻
- 蹄闲三寻
- 退避三舍
- 网开三面
- 亡秦三户
- 韦编三绝
- 稳吃三注
- 五大三粗
- 五典三坟
- 五申三令
- 杨穿三叶
- 阳关三迭
- 一板三眼
- 一波三折
- 一倡三叹
- 一唱三叹
- 一国三公
- 一举三反
- 一口三舌
- 一日三月
- 一日三复
- 一日三覆
- 一日三秋
- 一日三省
- 一日三岁
- 一时三刻
- 一岁三迁
- 一献三酬
- 一献三售
- 一隅三反
- 壹倡三叹
- 勇冠三军
- 游戏三昧
- 余声三日
- 约法三章
- 再衰三涸
- 再衰三竭
- 昼日三接
- 朱弦三叹
第四个字为"面"的成语
- 囚首垢面
- 网开一面
- 白首北面
- 半斤八面
- 别开生面
- 庐山真面目
- 不识局面
- 不羞当面
- 出头露面
- 楚歌四面
- 春风满面
- 鹑衣鹄面
- 当头对面
- 东风人面
- 东西易面
- 独当一面
- 肥头大面
- 改换头面
- 改头换面
- 盖头换面
- 鹄形鸟面
- 汗流满面
- 灰头土面
- 鸠形鹄面
- 就汤下面
- 泪流满面
- 冷心冷面
- 两头白面
- 两头三面
- 另开生面
- 庐山真面
- 乱首垢面
- 牛头马面
- 抛头露面
- 蓬首垢面
- 蓬头垢面
- 千里犹面
- 千人一面
- 囚首丧面
- 人心如面
- 三对六面
- 三头两面
- 三头六面
- 神头鬼面
- 兽心人面
- 宋才潘面
- 素未谋面
- 四方八面
- 汤去三面
- 桃花人面
- 团头聚面
- 网开三面
- 威风八面
- 污手垢面
- 无情少面
- 洗心革面
- 洗心回面
- 以点带面
- 拥书南面
- 油头粉面
- 油头滑面
- 朱唇粉面
- 朱唇玉面
- 装点门面
- 装潢门面
汤去三面相关推荐
成语"汤去三面"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汤去三面"逐字解释参考
tāng①热水;开水。《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②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③汤剂;用水煎服的中药。《史记·偏鹊仓公列传》:“治病不以~液。”④人名。商朝的创建人。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被之矣。”tàng通“烫”。用热水焐;烫。《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熨之所及也。”shāng见“汤汤”。【汤池】⒈灌注沸水的护城河,喻称城防坚固。⒉灌注温泉水的浴池。【汤火】沸水和烈火,比喻极其危险的情势。【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处死。【汤汤】shāngshāng⒈水流浩大的样子。《岳阳楼记》:“浩浩~,横无际涯。”⒉指琴声。《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乎若流水。”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ù①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国怀乡,忧谗畏讥。”②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年辞帝京。”④除去;去掉。《捕蛇者说》:“~死肌,杀三虫。”⑤舍去;舍弃。《五蠹》:“~偃王之仁。”⑥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⑦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应之。”jǔ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草实而食之。”【去妇】被遗弃之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ān①三;第三。②再三;多次;多(年)。《硕鼠》:“~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尺】⒈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⒉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⒈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⒉三个星座。明⒊堂、辟雍、灵台。⒋皇帝、太后、皇后。【三军】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⒉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⒊全军,通称军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miàn①脸。《彭祖面长》:“不敢笑陛下,实笑彭祖~长。”②面向;面对着。《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山而居。”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④方位;方面。《垓下之战》:“闻汉军四~皆楚歌。”⑤平面;表面。《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则字平如砥。”⑥《宋书·何承天传》:“上又赐银筝一~。”【面壁】⒈面对墙壁静坐,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⒉佛教指修行。【面墙】喻不学,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面首】本指壮美的男子,引申为妇人的男妾、男宠。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