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其所好
读音(发音): ē qí suǒ hào
详细解释(意思):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出处(典故):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示例: 吾何能~为?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阿其所好成语接龙
- 豪夺巧取
- 好吃懒做
- 好整以暇
- 毫不讳言
- 毫厘千里
- 毫厘丝忽
- 毫毛不犯
- 毫无二致
- 蒿目时艰
- 毫无逊色
- 毫不介意
- 毫无疑义
- 毫发不爽
- 豪放不羁
- 毫发丝粟
- 豪干暴取
- 毫分缕析
- 毫厘不爽
- 豪管哀弦
- 豪横跋扈
- 豪竹哀丝
- 好骑者堕
- 豪迈不群
- 嚎天动地
- 好色之徒
- 豪门贵胄
- 嚎天喊地
- 好善乐施
- 豪门巨室
- 好生之德
第一个字为"阿"的成语
- 阿党相为
- 阿娇金屋
- 阿猫阿狗
- 阿党比周
- 阿弥陀佛
- 阿时趋俗
- 阿平绝倒
- 阿毗地狱
- 阿世盗名
- 阿鼻地狱
- 阿狗阿猫
- 阿姑阿翁
- 阿家阿翁
- 阿其所好
- 阿世媚俗
- 阿世取容
- 阿谀奉承
- 阿意取容
- 阿谀逢迎
- 阿谀谄媚
- 阿谀取容
第二个字为"其"的成语
- 阿其所好
- 偿其大欲
- 乘其不备
- 乘其不意
- 出其不备
- 出其不意
- 出其不虞
- 蹈其覆辙
- 得其所哉
- 得其三昧
- 夺其谈经
- 攻其不备
- 攻其无备
- 何其毒也
- 悔其少作
- 击其不意
- 尽其所长
- 绝其本根
- 匡其不逮
- 弃其馀鱼
- 阒其无人
- 任其自流
- 任其自然
- 绳其祖武
- 听其自然
- 听其自流
- 投其所好
- 忘其所以
- 望其肩项
- 望其项背
- 无其伦比
- 无其奈何
- 掩其不备
- 掩其无备
- 用其所长
- 终其天年
第三个字为"所"的成语
- 寸有所长
- 阿其所好
- 百无所成
- 不出所料
- 不知所错
- 不知所可
- 不知所言
- 不知所以
- 不知所云
- 不知所终
- 不知所出
- 不知所厝
- 不知所措
- 尺有所短
- 从心所欲
- 答非所问
- 大失所望
- 大势所趋
- 得其所哉
- 敌王所忾
- 夺人所好
- 匪夷所思
- 锋芒所向
- 各尽所能
- 各取所长
- 各取所需
- 各有所长
- 各有所短
- 各有所好
- 各有所职
- 各抒所见
- 管见所及
- 计无所出
- 计无所施
- 计无所之
- 尽其所长
- 精诚所至
- 老有所终
- 茫无所知
- 靡知所措
- 莫知所为
- 千夫所指
- 千人所指
- 强人所难
- 人心所归
- 人心所向
- 如有所失
- 若有所丧
- 若有所失
- 若有所思
- 若有所亡
- 十目所视
- 时望所归
- 使料所及
- 随心所欲
- 所作所为
- 所见所闻
- 投其所好
- 罔知所措
- 忘其所以
- 忘乎所以
- 无计所奈
- 学非所用
- 一无所闻
- 一无所有
- 一无所知
- 一无所长
- 一无所成
- 一无所得
- 一无所获
- 一无所能
- 一无所求
- 一无所取
- 用其所长
- 用非所学
- 责有所归
- 众望所归
第四个字为"好"的成语
- 阿其所好
- 百年之好
- 百岁之好
- 紧行无好步
- 夺人所好
- 二姓之好
- 各有所好
- 公诸同好
- 洁身自好
- 昆弟之好
- 年谊世好
- 啮臂之好
- 评功摆好
- 秦晋之好
- 琴瑟和好
- 琴瑟之好
- 束修自好
- 束身自好
- 司马称好
- 通家之好
- 投其所好
- 忘年之好
- 言归和好
- 言归于好
- 一床两好
- 一双两好
- 月圆花好
- 沾沾自好
- 朱陈之好
- 总角之好
阿其所好相关推荐
成语"阿其所好"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阿其所好"逐字解释参考
ā㈠词头,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盛行于魏晋以后。《孔雀东南飞》:“~母谓~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小名~练,子孙呼练为绢。”ē㈡①〈名〉山陵;大丘。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②〈名〉山湾。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③〈名〉屋角翘起来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阁三重阶。”④〈动〉曲从;迎合。《韩非子·有度》:“法不~贵,绳不挠曲。”(贵,地位高的人。)⑤〈动〉偏私;袒护。屈原《离骚》:“皇天无~私兮。”〖引〗亲近。《后汉书·文苑传下》:“苟失其道,则兄弟不~。”⑥通“婀”。柔软而美丽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其叶有难。”(难,茂盛的样子。)hē㈢通“呵”。斥责。《老子·二十章》:“唯之与~,相去几何。”【阿谀】ēyú迎合别人的心意,说奉承话。《后汉书·杨震传》:“其~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í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⑤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⑦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⑨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⑩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⑾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⑿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jī①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uǒ①处所;地方。《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②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③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④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劫”⑤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⑥处;座。用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在高山之上。”【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ǎo①容貌美。《陌上桑》:“秦氏有~女,自名为罗敷。”②好;善、佳。与“坏”、“恶”相对。《春夜喜雨》:“~雨知时节。”《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风景。”【又】友好;和睦。《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会于西河外渑池。”《隆中对》:“于是与亮情~日密。”③完毕;完成。韩偓《无题》:“妆~方长叹,欢余却浅颦。”④合适;合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青春作伴~还家。”⑤很。《智取生辰纲》:“你这客官~不晓事。”⑥病痊愈。《林黛玉进贾府》:“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的了。”hào①喜欢;喜好。《涉江》:“余幼~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②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周礼·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三寸以为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