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知所措
读音(发音): mí zhī suǒ cuò
详细解释(意思):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出处(典故):
示例:
靡知所措成语接龙
- 搓手顿脚
- 搓手顿足
- 撮科打哄
- 撮科打閧
- 撮土焚香
- 撮盐入火
- 撮盐入水
- 错彩镂金
- 蹉跎日月
- 错节盘根
- 蹉跎时日
- 错落不齐
- 蹉跎岁月
- 错落高下
- 蹉跎自误
- 错落有致
- 厝火积薪
- 错认颜标
- 厝火燎原
- 挫骨扬灰
- 错综复杂
- 措手不及
- 措心积虑
- 措置裕如
- 措施
- 措辞
- 挫折重重
- 挫折
- 挫辱
- 撮要
第一个字为"靡"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知"的成语
- 不知死活
- 不知者不罪
- 不知甘苦
- 不知高低
- 不知高下
- 不知好歹
- 不知不觉
- 不知纪极
- 不知颠倒
- 不知进退
- 不知丁董
- 不知就里
- 不知薡蕫
- 不知利害
- 不知端倪
- 不知其详
- 不知起倒
- 不知凡几
- 不知自量
- 不知所错
- 不知寝食
- 不知轻重
- 不知所可
- 不知去向
- 不知所言
- 不知肉味
- 不知所以
- 不知深浅
- 不知所云
- 不知世务
- 不知所终
- 不知疼痒
- 不知所出
- 不知痛痒
- 不知所厝
- 不知头脑
- 不知所措
- 不知自爱
- 鹤知夜半
- 困知勉行
- 良知良能
- 略知皮毛
- 略知一二
- 靡知所措
- 莫知所为
- 明知故犯
- 明知故问
- 目知眼见
- 求知若渴
- 全知全能
- 深知灼见
- 释知遗形
- 天知地知
- 罔知所措
- 未知万一
- 无知妄作
- 先知先觉
- 相知恨晚
- 相知有素
- 心知其意
- 一知半见
- 一知半解
- 一知片解
- 真知卓见
- 真知灼见
- 自知之明
第三个字为"所"的成语
- 寸有所长
- 阿其所好
- 百无所成
- 不出所料
- 不知所错
- 不知所可
- 不知所言
- 不知所以
- 不知所云
- 不知所终
- 不知所出
- 不知所厝
- 不知所措
- 尺有所短
- 从心所欲
- 答非所问
- 大失所望
- 大势所趋
- 得其所哉
- 敌王所忾
- 夺人所好
- 匪夷所思
- 锋芒所向
- 各尽所能
- 各取所长
- 各取所需
- 各有所长
- 各有所短
- 各有所好
- 各有所职
- 各抒所见
- 管见所及
- 计无所出
- 计无所施
- 计无所之
- 尽其所长
- 精诚所至
- 老有所终
- 茫无所知
- 靡知所措
- 莫知所为
- 千夫所指
- 千人所指
- 强人所难
- 人心所归
- 人心所向
- 如有所失
- 若有所丧
- 若有所失
- 若有所思
- 若有所亡
- 十目所视
- 时望所归
- 使料所及
- 随心所欲
- 所作所为
- 所见所闻
- 投其所好
- 罔知所措
- 忘其所以
- 忘乎所以
- 无计所奈
- 学非所用
- 一无所闻
- 一无所有
- 一无所知
- 一无所长
- 一无所成
- 一无所得
- 一无所获
- 一无所能
- 一无所求
- 一无所取
- 用其所长
- 用非所学
- 责有所归
- 众望所归
第四个字为"措"的成语
- 不知所措
- 仓皇失措
- 仓皇无措
- 仿徨失措
- 进退无措
- 进退失措
- 惊慌失措
- 惊慌无措
- 惊皇失措
- 惊惶失措
- 惊惶无措
- 举止失措
- 靡知所措
- 手脚无措
- 手足失措
- 手足无措
- 束手无措
- 罔知所措
- 张慌失措
- 张皇失措
- 张徨失措
- 张惶失措
靡知所措相关推荐
成语"靡知所措"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靡知所措"逐字解释参考
mí①奢侈;浪费。《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②细腻。宋玉《招魂》:“~颜腻理。”mǐ①倒下。《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②退下;败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③没有;无。《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控石发穴,~计不施。”④不。《诗经·氓》:“三岁为妇,~室劳矣。”【靡敝】败坏。【靡曼】⒈柔美。⒉华丽;美色。【靡密】微细;细密。【靡迤】⒈连绵不断的样子。⒉小步而行。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人。”②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③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止而神欲行。”④感到;觉得。《惠崇》:“春江水暖鸭先~。”⑤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叔孙于齐。”⑥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⑦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⑧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赵国之政。”zhì通“智”。智慧;聪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知遇】得到赏识和重用。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uǒ①处所;地方。《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②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③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④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劫”⑤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⑥处;座。用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在高山之上。”【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uò①放置;安放。《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手足。”王符《潜夫论·德化》:“放之大荒之外,~之幽冥之内。”(放:驱逐。大荒:边远的地方。幽冥:昏暗的地方。)这个意义又写作“厝”。②施行。《周易·系辞上》:“举而~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又】处理,置办。《宋史·徽宗纪》:“令工部侍郎孟揆亲往~置。”③废弃;放弃。柳宗元《断刑论》:“此刑之所以不~也。”④通“错”。交错;间杂。《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外]迫貉路,内~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zé通“笮”。压。《史记·梁孝王世家》:“李太后与争门,~指。”(指:手指。)【措大】旧称贫寒失意的读书人。【措身】也作“厝身”。安身;置身。《后汉书·郎顗传》:“人贱言废,当受诛罚,征营惶怖,靡知~。”【措手】也作“厝手”。着手处理;插手。《晋书·刘弘传》:“今公私并兼,百姓无复~地。”【措意】注意;着意;留意。王充《论衡》:“用心~,何其不平也?”【措置】安放;处理。《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每会见,踧躇无所~,此非所以章示群下,安臣子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