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唇铁舌
读音(发音): tóng chún tiě shé
详细解释(意思):比喻雄辩的口才。
出处(典故):
示例:
铜唇铁舌成语接龙
- 舍己救人
- 舌敝唇焦
- 社威擅势
- 设身处地
- 射人先射马
- 舌桥不下
- 舌战群儒
- 蛇口蜂针
- 蛇食鲸吞
- 蛇头鼠眼
- 舌敝耳聋
- 蛇蝎为心
- 舌端月旦
- 蛇蝎心肠
- 舌锋如火
- 蛇心佛口
- 舌尖口快
- 蛇影杯弓
- 舌剑唇枪
- 蛇欲吞象
- 舌挢不下
- 舍近即远
- 舍本求末
- 舍近求远
- 舍本逐末
- 舍策追羊
- 舍近务远
- 舍短取长
- 舍旧谋新
- 舍己从人
第一个字为"铜"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唇"的成语
- 搬唇递舌
- 搬唇弄舌
- 薄唇轻言
- 吹唇唱吼
- 颠唇簸嘴
- 调唇弄舌
- 斗唇合舌
- 反唇相讥
- 反唇相稽
- 膏唇贩舌
- 膏唇岐舌
- 膏唇试舌
- 膏唇拭舌
- 鼓唇弄舌
- 鼓唇摇舌
- 鼓唇咋舌
- 乖唇蜜舌
- 焦唇干舌
- 焦唇敝舌
- 焦唇干肺
- 驴唇马觜
- 驴唇马嘴
- 强唇劣嘴
- 挑唇料嘴
- 铜唇铁舌
- 摇唇鼓喙
- 摇唇鼓舌
- 张唇植髭
- 朱唇粉面
- 朱唇皓齿
- 朱唇玉面
第三个字为"铁"的成语
- 丹书铁契
- 丹书铁券
- 钉嘴铁舌
- 钢浇铁铸
- 钢筋铁骨
- 金戈铁甲
- 金戈铁马
- 金戈铁骑
- 磨穿铁鞋
- 磨穿铁砚
- 南山铁案
- 蕤宾铁响
- 踏破铁鞋
- 汤池铁城
- 铜打铁铸
- 铜浇铁铸
- 铜筋铁骨
- 铜筋铁肋
- 铜琶铁板
- 铜城铁壁
- 铜墙铁壁
- 铜唇铁舌
- 铜山铁壁
- 铜头铁臂
- 铜头铁额
- 铜围铁马
- 铜心铁胆
- 铜铸铁浇
- 心如铁石
- 银钩铁画
- 银山铁壁
- 铮铮铁骨
- 铮铮铁汉
第四个字为"舌"的成语
- 搬口弄舌
- 搬唇递舌
- 搬唇弄舌
- 笨嘴笨舌
- 笨嘴拙舌
- 闭口藏舌
- 闭口结舌
- 闭口捕舌
- 辩口利舌
- 裁心镂舌
- 瞠目结舌
- 赤口白舌
- 赤口毒舌
- 瞪目结舌
- 瞪眼咋舌
- 调嘴调舌
- 调唇弄舌
- 调嘴弄舌
- 调嘴学舌
- 掉三寸舌
- 钉嘴铁舌
- 斗唇合舌
- 杜口结舌
- 多嘴多舌
- 改口沓舌
- 膏唇贩舌
- 膏唇岐舌
- 膏唇试舌
- 膏唇拭舌
- 鼓吻弄舌
- 鼓唇弄舌
- 鼓唇摇舌
- 鼓唇咋舌
- 乖唇蜜舌
- 乖嘴蜜舌
- 慧心妙舌
- 豁口截舌
- 戟指嚼舌
- 缄口结舌
- 坚额健舌
- 尖嘴薄舌
- 焦唇干舌
- 焦唇敝舌
- 金口木舌
- 噤口卷舌
- 两面二舌
- 摩口膏舌
- 南蛮鴂舌
- 南蛮鴃舌
- 弄口鸣舌
- 弄嘴弄舌
- 贫嘴滑舌
- 贫嘴贱舌
- 贫嘴薄舌
- 贫嘴恶舌
- 七嘴八舌
- 钳口吞舌
- 钳口挢舌
- 钳口结舌
- 强嘴拗舌
- 青口白舌
- 轻口薄舌
- 轻口轻舌
- 轻嘴薄舌
- 三寸之舌
- 使嘴使舌
- 是非口舌
- 驷不及舌
- 饕口馋舌
- 恬言柔舌
- 甜嘴蜜舌
- 铜唇铁舌
- 徒费唇舌
- 枉费唇舌
- 枉口嚼舌
- 枉口诳舌
- 枉口拔舌
- 妄口巴舌
- 咸嘴淡舌
- 虚嘴掠舌
- 摇唇鼓舌
- 摇嘴掉舌
- 一簧两舌
- 一口三舌
- 龈齿弹舌
- 鹦鹉学舌
- 油嘴滑舌
- 油嘴油舌
- 有嘴没舌
- 咂嘴弄舌
- 咂嘴咂舌
- 张口结舌
- 张口掉舌
- 张嘴挢舌
- 拙嘴笨舌
铜唇铁舌相关推荐
成语"铜唇铁舌"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铜唇铁舌"逐字解释参考
tóng金属元素,符号Cu(cuprum)。淡紫红色,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铜的合金是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国防工业等的重要原料。【铜板】(1)铜圆。(2)演唱快书等打拍子用的板状器具,多用铜制成。【铜版】用铜制成的印刷版,现在有照相、电镀和雕刻三种制作方法,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图片和精致的印刷物。【铜版画】版面的一种,在以铜为主的金属版上刻画或腐蚀成图形,再印在纸上。【铜臭】指铜钱、铜圆的臭味,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满身~。【铜锤】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工。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铜管乐队】也叫吹奏乐队或军乐队。由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等)以及木管乐器和击乐器组成。【铜活】(1)建筑物或器物上各种铜制的物件。(2)制造和修理上述物件的工作。【铜匠】<轻>制造和修理铜器的手工业工人。【铜绿】铜表面上生成的绿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粉末状,有毒,用来制烟火和颜料。【铜模】见〖字模〗。【铜器时代】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这时人类已经能用青铜制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已能用青铜铸造器物。也叫青铜器时代。【铜钱】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铜元】同〖铜圆〗。【铜圆】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铜子儿】<口>铜圆。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chún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唇齿】比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齿音】见〖齿唇音〗。【唇膏】口红。【唇裂】先天性畸形,上唇直着裂开,饮食不方便,说话不清楚。也叫兔唇,通称豁嘴。【唇舌】比喻言辞:这件事儿恐怕还得大费~。【唇吻】<书>嘴唇,比喻口才、言辞。【唇音】双唇音、齿唇音的统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tiě①铁,一种金属。《史记·货殖列传》:“邯郸郭纵以~冶成业。”②比喻坚固;坚定不移。《文心雕龙·祝盟》:“刘琨~誓,精贯霏霜。”③像铁一样的颜色。杜甫《泥功山》:“白马为~骊,小儿成老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é(1)舌头。(2)象舌头的东西:帽~|火~。(3)铃或铎中的锤。【舌根音】语音学上指舌面后部上升,靠着或接近软腭(或硬腭和软腭中间)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g、k、h。也叫舌面后音、牙音。【舌耕】<书>旧时指依靠教书谋生。【舌尖音】语音学上指舌尖顶住或接近门齿、上齿龈、硬腭前部发出的辅音。普通话语音中的z、c、s,d、t、n、l,zh、ch、sh、r都是舌尖音。细分起来,z、c、s是舌尖前音,d、t、n、l是舌尖中音,zh、ch、sh、r是舌尖后音。【舌面后音】舌根音。【舌面前音】语音学上指舌面前部上升,靠着或接近齿龈、前硬腭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j、q、x。【舌面音】由舌面和上腭接触,使气流受阻而构成的辅音。参看〖舌面后音〗、〖舌面前音〗。【舌鳎】鱼类的一科,形似鳎,两眼生在左侧,背鳍、臀鳍与尾鳍完全连接。生活在浅海中,右侧向下卧在沙底,捕食小鱼等。【舌苔】舌头表面上滑腻的物质,是由上皮细胞、细菌、食物残渣和液体形成的。健康的人,舌苔薄白而润。医生常根据病人舌苔的情况来诊断病情。【舌头】(1)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在口腔底部,根部固定在口腔底上。(2)为侦讯敌情而活捉来的敌人。【舌下神经】第十二对脑神经,从延髓发出,分布在舌的肌肉中,管舌肌的运动。如果舌下神经发生障碍,舌头就会麻痹,不能说话。【舌下腺】口腔底部舌下方的唾液腺,左右各一。参看〖唾液腺〗。【舌咽神经】第九对脑神经,从延髓发出,分布在咽头和舌头等处,主要管咽头肌肉运动、唾腺分泌和味觉。【舌炎】病,多由缺乏维生素B和维生素PP引起,症状是舌的表面红肿、干燥、疼痛,有时发生溃疡。【舌音】舌头音、舌上音的统称。【舌蝇】昆虫,身体长一厘米左右,口器很尖,能刺破人或动物的皮肤,吸食血液。主要产在非洲。也叫萃萃蝇。【舌战】激烈辩论: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诸葛亮~群儒。【舌状花】下部呈管状,上部裂开,形状扁平象舌头的花,如向日葵花序边缘部分大瓣的花。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