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驼草莽
读音(发音): tóng tuó cǎo mǎng
详细解释(意思):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同“铜驼荆棘”。
出处(典故):
示例:
铜驼草莽成语接龙
- 盲人把烛
- 盲人骑瞎马
- 忙不择价
- 忙里偷闲
- 忙忙碌碌
- 忙中有错
- 忙中有失
- 芒刺在背
- 芒寒色正
- 芒芒苦海
- 芒鞋竹笠
- 盲人摸象
- 茫无边际
- 茫无端绪
- 盲人说象
- 盲风暴雨
- 茫无所知
- 盲人瞎马
- 盲风妒雨
- 茫无头绪
- 盲翁扪钥
- 盲风怪雨
- 茫无涯际
- 盲翁扪籥
- 盲风怪云
- 蟒袍玉带
- 盲者得镜
- 盲风晦雨
- 茫茫苦海
- 盲风涩雨
第一个字为"铜"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驼"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草"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莽"的成语
铜驼草莽相关推荐
成语"铜驼草莽"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铜驼草莽"逐字解释参考
tóng金属元素,符号Cu(cuprum)。淡紫红色,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铜的合金是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国防工业等的重要原料。【铜板】(1)铜圆。(2)演唱快书等打拍子用的板状器具,多用铜制成。【铜版】用铜制成的印刷版,现在有照相、电镀和雕刻三种制作方法,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图片和精致的印刷物。【铜版画】版面的一种,在以铜为主的金属版上刻画或腐蚀成图形,再印在纸上。【铜臭】指铜钱、铜圆的臭味,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满身~。【铜锤】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工。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铜管乐队】也叫吹奏乐队或军乐队。由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等)以及木管乐器和击乐器组成。【铜活】(1)建筑物或器物上各种铜制的物件。(2)制造和修理上述物件的工作。【铜匠】<轻>制造和修理铜器的手工业工人。【铜绿】铜表面上生成的绿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粉末状,有毒,用来制烟火和颜料。【铜模】见〖字模〗。【铜器时代】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这时人类已经能用青铜制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已能用青铜铸造器物。也叫青铜器时代。【铜钱】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铜元】同〖铜圆〗。【铜圆】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铜子儿】<口>铜圆。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tuó(1)指骆驼:~峰|~绒。(2)(背)弯曲:老爷爷的背都~了。【驼背】人的脊柱向后拱起,多由年老脊椎变形、坐立姿势不正或佝偻病、脊椎的关节炎等疾病引起。【驼峰】(1)骆驼背部隆起象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大量脂肪,缺乏食物时,脂肪就供体内的消耗,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2)铁路上调车用的土坡。车辆可以凭本身的重力自动溜到各股铁道上去。【驼鹿】哺乳动物,是最大型的鹿,毛黑棕色,头大而长,颈短,鼻长如骆驼,尾短,四肢细长,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铲形。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有出产。【驼绒】(1)从骆驼毛中选出来的绒毛,用来织衣料或毯子,也可以用来絮衣裳。(2)见〖骆驼绒〗。【驼色】象骆驼毛那样的浅棕色。【驼员】役使骆驼的人员。【驼子】<口>驼背的人。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cǎo①草;草本植物的总称。《观沧海》:“树木丛生,百~丰茂。”《敕勒歌》:“风吹~低见牛羊。”②荒野;草野。《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行露宿。”③乡间;民间。《五人墓碑记》:“况~野之无闻者欤?”④粗糙;粗劣。《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具。”⑤初稿;草稿。《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⑥汉字的一种字体,流行于汉初,笔画相连,写来迅速。如“狂草”、“真草隶篆。”【草鄙】粗野鄙陋。《战国策·赵策三》:“臣南方~之人也,何足问?”【草草】1.草木茂盛的样子。苏轼《各子由记园中草木》:“君看藜与藿,生意常~。”2.忧愁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3.辛苦的样子。杜甫《园人送瓜》:“园人非故侯,种此何~。”4.匆促。杜甫《送长孙九待御赴武威判官》:“闻君适万里,取别何~。”【草创】1.开始创建或创办。《汉书·终军传》:“夫天命初定,万事~。”2.起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就,会遭此祸。”【草次】1.匆忙急遽。2.露宿于草野间。【草蹙】仓猝;匆忙。【草菅】1.草茅,喻轻贱。班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然。”(艾:通“刈”。)后称任意残杀人命为“草菅人命。”2.草野;民间。陆游《薏苡》:“呜呼!奇材从古弃~,君试求之篱落间。”【草芥】比喻轻微而无价值的东西。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具】指粗劣的食物。《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莽】1.荒野。陶渊明《归园田居》:“常恐霜霰至,零落同~。”2.草野;民间。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乃令重黎举夔于~之中而进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mǎng①草;密聚丛生的草。扬雄《方言》:“草,南楚江湘之间谓之~。”【又】草木丛生处。《周易·同人》:“伏戎于~。”②民间;草野。《察传》:“乃今重黎举夔于草~之中而进之。”③粗鲁;不精细。《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之。”【莽苍】迷茫的样子。指郊野;近郊。【莽浪】荒诞;虚浮。【莽莽】草木茂密的样子。广阔;旷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