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与夺
读音(发音): bǎo biǎn yǔ duó
详细解释(意思):与夺:给予或夺取。指对人或事物给予赞扬或批评。
出处(典故):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
示例: 若使修著一代之典,~,诚一时之俊也。 ★《晋书·祖逖传》
褒贬与夺成语接龙
- 夺门而出
- 多财善贾
- 多藏厚亡
- 多愁多病
- 多愁善病
- 多愁善感
- 多此一举
- 多端寡要
- 多多益办
- 多才多艺
- 多多益善
- 多材多艺
- 多方百计
- 多文为富
- 多故之秋
- 多能多艺
- 多闻强记
- 多管闲事
- 多歧亡羊
- 多闻阙疑
- 多钱善贾
- 多见广识
- 多凶少吉
- 多情多感
- 多口阿师
- 多快好省
- 多许少与
- 多情多义
- 多历年稔
- 多情善感
第一个字为"褒"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贬"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与"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夺"的成语
- 生死予夺
- 褒贬与夺
- 暴取豪夺
- 大节不夺
- 负乘斯夺
- 横抢武夺
- 横抢硬夺
- 魂丧神夺
- 魂消魄夺
- 气消胆夺
- 潜移嘿夺
- 潜移默夺
- 巧取豪夺
- 巧偷豪夺
- 神迷意夺
- 神逝魄夺
- 神摇目夺
- 神摇意夺
- 生杀予夺
- 石赤不夺
- 五抢六夺
- 予取予夺
褒贬与夺相关推荐
成语"褒贬与夺"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褒贬与夺"逐字解释参考
bāo①宽大的衣襟。《淮南子·汜论》:“岂必~衣博带。”李白《嘲鲁儒》:“秦家丞相府,不重~衣人。”②表扬;赞扬。《汉书·王成传》:“宣帝最先~之。”《答李翊鸪》:“非敢~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iǎn①减少;减低。《后汉书·袁绍传》:“每~节军粮,欲使离散。”②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后汉书·董扶传》:“~纤介之恶。”③降级。《史记·张仪列传》:“~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又】指降职又外放。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归?”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br>【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uó①强取。《陈涉世家》:“广起,~而杀尉。”②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③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其时。”④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