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贬于褒
读音(发音): shì biǎn yú bāo
详细解释(意思):犹言寓批评于表扬。
出处(典故): 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南礼部恤典》:“石以违拂不成为义,张以怀情不尽为义,皆上所亲定。盖圣意示贬于褒也。”
示例:
示贬于褒成语接龙
- 暴腮龙门
- 炮火连天
- 包办代替
- 包藏祸心
- 包藏奸心
- 包打天下
- 包举宇内
- 宝刀不老
- 饱经世故
- 包揽词讼
- 宝刀未老
- 饱经霜雪
- 包罗万象
- 宝马香车
- 饱经忧患
- 包罗万有
- 宝山空回
- 饱练世故
- 包羞忍耻
- 宝珠市饼
- 饱食暖衣
- 苞苴竿牍
- 饱谙世故
- 饱食终日
- 褒贬与夺
- 饱飨老拳
- 饱经沧桑
- 饱学之士
- 饱经风霜
- 褒善贬恶
第一个字为"示"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贬"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于"的成语
- 不齿于人
- 嫁祸于人
- 业精于勤
- 冰寒于水
- 防祸于未然
- 防患于未然
- 救民于水火
- 求马于唐肆
- 求马于唐市
- 无敌于天下
- 不安于室
- 不安于位
- 不绝于耳
- 藏巧于拙
- 胆大于身
- 独异于人
- 凤皇于飞
- 凤皇于蜚
- 凤凰于飞
- 耿耿于怀
- 耿耿于心
- 公之于众
- 供过于求
- 鸿渐于干
- 假手于人
- 假力于人
- 见弃于人
- 胫大于股
- 了然于胸
- 聊胜于无
- 民保于信
- 莫逆于心
- 怒形于色
- 迁怒于人
- 强加于人
- 青出于蓝
- 青过于蓝
- 情见于色
- 求道于盲
- 求过于供
- 取信于民
- 取信于人
- 染指于鼎
- 人浮于食
- 人浮于事
- 慎终于始
- 食方于前
- 示贬于褒
- 授柄于人
- 受制于人
- 同归于尽
- 推舟于陆
- 退藏于密
- 委过于人
- 委罪于人
- 问道于盲
- 无补于事
- 无动于中
- 无动于衷
- 无济于事
- 喜行于色
- 喜见于色
- 喜形于色
- 心细于发
- 新发于硎
- 行成于思
- 学老于年
- 言归于好
- 燕巢于幕
- 燕燕于归
- 一至于此
- 一至于斯
- 义形于色
- 忧形于色
- 玉汝于成
- 寓兵于农
- 寓情于景
- 枝大于本
第四个字为"褒"的成语
示贬于褒相关推荐
成语"示贬于褒"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示贬于褒"逐字解释参考
shì①给……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王。”②表示;显示。《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赵弱且怯也。”③暗示;示意。《鸿门宴》:“举所佩玉玦以~之者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iǎn①减少;减低。《后汉书·袁绍传》:“每~节军粮,欲使离散。”②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后汉书·董扶传》:“~纤介之恶。”③降级。《史记·张仪列传》:“~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又】指降职又外放。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ú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⑥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āo①宽大的衣襟。《淮南子·汜论》:“岂必~衣博带。”李白《嘲鲁儒》:“秦家丞相府,不重~衣人。”②表扬;赞扬。《汉书·王成传》:“宣帝最先~之。”《答李翊鸪》:“非敢~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