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目睹
读音(发音): ěr wén mù dǔ
详细解释(意思):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典故):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示例: 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耳闻目睹成语接龙
- 独步当时
- 妒能害贤
- 黩武穷兵
- 度德量力
- 独善其身
- 独辟蹊径
- 独木不成林
- 蠹啄剖梁柱
- 嘟嘟哝哝
- 毒赋剩敛
- 毒泷恶雾
- 毒魔狠怪
- 犊牧采薪
- 毒蛇猛兽
- 毒手尊前
- 独霸一方
- 毒手尊拳
- 独步当世
- 独步天下
- 独步一时
- 独出机杼
- 独出己见
- 独出心裁
- 独出新裁
- 独胆英雄
- 独当一面
- 独到之处
- 独得之见
- 独断独行
- 独断专行
第一个字为"耳"的成语
- 耳报神
- 耳边风
- 耳旁风
- 耳目闭塞
- 耳闻则诵
- 耳视目食
- 耳顺之年
- 耳鬓斯磨
- 耳鬓厮磨
- 耳鬓撕磨
- 耳聪目明
- 耳根清净
- 耳红面赤
- 耳后生风
- 耳满鼻满
- 耳食之言
- 耳目股肱
- 耳视目听
- 耳目一新
- 耳熟能详
- 耳目昭彰
- 耳提面命
- 耳目众多
- 耳听八方
- 耳听心受
- 耳濡目染
- 耳软心活
- 耳闻目睹
- 耳闻目击
- 耳食之论
- 耳闻目见
- 耳食之谈
第二个字为"闻"的成语
- 腥闻在上
- 兵闻拙速
- 博闻辩言
- 博闻多识
- 博闻强记
- 博闻强识
- 博闻强志
- 不闻不问
- 朝闻夕改
- 朝闻夕死
- 传闻异辞
- 多闻强记
- 多闻阙疑
- 耳闻则诵
- 耳闻目睹
- 耳闻目击
- 耳闻目见
- 寡闻少见
- 久闻大名
- 览闻辩见
- 名闻遐迩
- 洽闻强记
- 区闻陬见
- 声闻过情
- 望闻问切
- 喜闻乐见
- 厌闻饫听
- 一闻千悟
- 遗闻逸事
- 遗闻琐事
- 遗闻轶事
- 异闻传说
- 轶闻遗事
- 逸闻趣事
- 逸闻琐事
- 逸闻轶事
- 有闻必录
- 饫闻厌见
第三个字为"目"的成语
- 道存目击
- 耳视目食
- 耳聪目明
- 耳视目听
- 耳濡目染
- 耳闻目睹
- 耳闻目击
- 耳闻目见
- 纲举目张
- 纲挈目张
- 魂销目断
- 魂飞目断
- 口沸目赤
- 口呆目瞪
- 口呆目钝
- 眉语目笑
- 眉清目秀
- 神摇目夺
- 手挥目送
- 水母目虾
- 头昏目晕
- 头昏目眩
- 头眩目昏
- 头晕目眩
- 心存目想
- 心开目明
第四个字为"睹"的成语
耳闻目睹相关推荐
成语"耳闻目睹"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耳闻目睹"逐字解释参考
ěr①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石钟山记》:“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③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曩者所梦日符。”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非心服也。”⑤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⑥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én①听见;听到。《木兰诗》:“不~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听说;得知。《殽之战》:“寡君~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③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于官。”④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强志,明于治乱。”⑤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焉,斯亦不足畏也已。”⑥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达于诸侯。”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mù①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叱之。”②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陈胜。”③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而后得。”⑤行列;条目。《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论】⒈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⒉肤浅之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ǔ①见;看见。《望洋兴叹》:“今我~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之门,则殆矣。”《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促织》:“然~促织,隐中胸怀。”②察看。《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