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
读音(发音): dú shàn qí shēn
详细解释(意思):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处(典故):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示例: ~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独善其身成语接龙
- 神圣工巧
- 申冤吐气
- 深恶痛疾
- 身后识方干
- 伸头探脑
- 伸冤理枉
- 身败名隳
- 身败名裂
- 身不由己
- 身不由主
- 身不遇时
- 身操井臼
- 申祸无良
- 身单力薄
- 伸头缩颈
- 身当其境
- 身当矢石
- 身临其境
- 身非木石
- 身废名裂
- 身名俱败
- 身后萧条
- 身名俱灭
- 身名俱泰
- 身怀六甲
- 身名两泰
- 什物
- 身寄虎吻
- 身强力壮
- 身家性命
第一个字为"独"的成语
- 独步当时
- 独善其身
- 独辟蹊径
- 独木不成林
- 独霸一方
- 独步当世
- 独步天下
- 独步一时
- 独出机杼
- 独出己见
- 独出心裁
- 独出新裁
- 独胆英雄
- 独当一面
- 独到之处
- 独得之见
- 独断独行
- 独断专行
- 独木难支
- 独夫民贼
- 独鹤鸡群
- 独茧抽丝
- 独善吾身
- 独具匠心
- 独善一身
- 独具只眼
- 独是独非
- 独来独往
- 独树一帜
- 独竖一帜
- 独揽大权
- 独往独来
- 独立王国
- 独行独断
- 独立自主
- 独行踽踽
- 独木不林
- 独清独醒
- 独行其道
- 独行其是
- 独学寡闻
- 独一无二
- 独异于人
- 独有千古
- 独有千秋
- 独运匠心
- 独占鳌头
- 独坐愁城
第二个字为"善"的成语
- 独善其身
- 褒善贬恶
- 陈善闭邪
- 从善如登
- 从善如流
- 从善若流
- 寸善片长
- 独善吾身
- 独善一身
- 福善祸淫
- 好善乐施
- 好善恶恶
- 好善嫉恶
- 积善成德
- 积善余庆
- 兼善天下
- 见善必迁
- 进善退恶
- 进善惩恶
- 进善惩奸
- 进善黜恶
- 尽善尽美
- 举善荐贤
- 乐善不倦
- 乐善好施
- 乐善好义
- 欺善怕恶
- 迁善黜恶
- 迁善改过
- 迁善去恶
- 迁善塞违
- 迁善远罪
- 劝善惩恶
- 劝善黜恶
- 劝善戒恶
- 善善从长
- 善善恶恶
- 赏善罚否
- 赏善罚恶
- 首善之地
- 首善之区
- 为善最乐
- 徙善远罪
- 择善而从
- 择善而行
- 彰善瘅恶
- 枕善而居
- 植善倾恶
- 至善至美
- 作善降祥
第三个字为"其"的成语
- 洞察其奸
- 独善其身
- 弥缝其阙
- 莫名其妙
- 自食其恶果
- 兵在其颈
- 不安其室
- 不得其所
- 不得其死
- 不乏其人
- 不改其乐
- 不计其数
- 不堪其忧
- 不胜其烦
- 不胜其苦
- 不胜其任
- 不厌其烦
- 不厌其繁
- 不厌其详
- 不知其详
- 厕身其间
- 厕足其间
- 瞠乎其后
- 瞠呼其后
- 大张其词
- 洞烛其奸
- 独行其道
- 独行其是
- 二三其德
- 二三其意
- 反治其身
- 吠非其主
- 高下其手
- 各从其志
- 各得其所
- 各得其宜
- 各行其志
- 各司其事
- 各为其主
- 各行其是
- 恭逢其盛
- 躬逢其盛
- 故甚其词
- 鬼瞰其室
- 果不其然
- 过甚其词
- 过甚其辞
- 含糊其词
- 含糊其辞
- 怀璧其罪
- 会逢其适
- 将顺其美
- 金玉其质
- 夸大其词
- 夸大其辞
- 夸夸其谈
- 乐在其中
- 两全其美
- 马牛其风
- 勉为其难
- 名符其实
- 名副其实
- 名过其实
- 莫明其妙
- 难乎其难
- 拟非其伦
- 蹑足其间
- 恰如其分
- 亲临其境
- 秦失其鹿
- 曲尽其妙
- 人百其身
- 人尽其才
- 日月其除
- 如无其事
- 若无其事
- 三缄其口
- 闪烁其词
- 闪烁其辞
- 上下其手
- 舍我其谁
- 身当其境
- 身临其境
- 身历其境
- 神乎其技
- 神乎其神
- 慎重其事
- 世济其美
- 适居其反
- 适如其分
- 适当其冲
- 适当其时
- 适得其反
- 适逢其会
- 适逢其时
- 首当其冲
- 思归其雌
- 死得其所
- 岁聿其莫
- 泰山其颓
- 谈过其实
- 天夺其魄
- 天假其年
- 天诱其衷
- 突如其来
- 徒有其名
- 忘乎其形
- 微乎其微
- 文过其实
- 文似其人
- 文如其人
- 无出其右
- 五世其昌
- 物尽其用
- 物伤其类
- 心知其意
- 虚有其表
- 言过其实
- 言提其耳
- 俨乎其然
- 一反其道
- 以售其奸
- 隐约其词
- 隐约其辞
- 用非其人
- 玉成其美
- 玉成其事
- 允执其中
- 再不其然
- 张皇其事
- 张大其词
- 张大其辞
- 张大其事
- 哲人其萎
- 郑重其辞
- 郑重其事
- 支吾其词
- 杼柚其空
- 自得其乐
- 自食其言
- 自取其祸
- 自取其咎
- 自食其果
- 自食其力
- 自行其是
- 自圆其说
- 坐享其成
- 坐享其功
第四个字为"身"的成语
- 独善其身
- 孑然一身
- 被发文身
- 三省吾身
- 无官一身轻
- 病魔缠身
- 薄技在身
- 才广妨身
- 大胆包身
- 胆大于身
- 顶名替身
- 独善吾身
- 独善一身
- 断发文身
- 断发纹身
- 反治其身
- 粉骨糜身
- 粉骨碎身
- 忿不顾身
- 奋不顾身
- 愤不顾身
- 感遇忘身
- 黄袍加身
- 毁不危身
- 降志辱身
- 科班出身
- 立命安身
- 明哲保身
- 披发文身
- 弃智遗身
- 惹火烧身
- 人百其身
- 容头过身
- 润屋润身
- 碎骨粉身
- 退步抽身
- 吞炭漆身
- 象齿焚身
- 徇国忘身
- 养虎伤身
- 以养伤身
- 艺不压身
- 引火烧身
- 著述等身
- 祝发文身
- 著作等身
独善其身相关推荐
成语"独善其身"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独善其身"逐字解释参考
dú①单独;独自。《庄暴见孟子》:“~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完。”《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存。”②老而无子这样一种状态叫“独”。《赵威后问齐使》:“哀鳏寡,恤孤~,振困穷,补为足。”《礼记·大同》:“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③独特;特殊。《史记·游侠列传序》:“读书怀~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绝。”④只是;仅仅。《垓下之战》:“今~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守丞与战谯门中。”《赤壁之战》:“~卿与子敬与孤同耳。”⑤唯独。《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而此~以钟名,何哉?”《卖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不足子所乎?”⑥岂;难道。《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信陵君窍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不怜公子姊邪?”【独步】指超群出众,无与伦比。【独夫】⒈独身的男人。⒉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独行】只身孤行。志节高尚,不随俗沉浮。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àn①好;善良。《〈论语〉六则》:“择其~者而从之,其不~者而改之。”《〈论语〉十则》:“愿无伐~,无施劳。”《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听,大~;不听,可使击之。”【又】具有杰出的(惊人的)成就。《墨池记》:“羲之之书晚乃~。”【又】认为……好。《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之。”②喜欢;羡慕。《归去来兮辞》:“~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陌上桑》:“罗敷~蚕桑,采桑城南隅。”③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乃下令。”④好的行为;长处。《墨池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虽一能为以废,而因为及其迹邪?”《原毁》:“一~易能也。”⑤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⑥善于;擅长。《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射。”⑦好好地。《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⑧熟悉。《林黛玉进贾府》:“我看着面~,心里就算是旧相识。”⑨通“缮”。修治;整理。《庖丁解牛》:“~刀而藏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í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⑤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⑦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⑨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⑩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⑾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⑿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jī①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ēn①人或动物的躯干。《国殇》:“首~离兮心不惩。”②整个身躯。《狼》:“~已半入,止露尻尾。”③自身;本身;自己。《师说》:“于其~也,则耻师焉。”④亲自。《隆中对》:“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⑤一生;生命。《陟江》:“固将重昏而终~。”《五人墓碑记》:“一旦抵罪,或脱~以逃。”⑥同“娠”,身孕。《与妻书》:“且以汝之有~也,更恐不胜悲。”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