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鼎拔山
读音(发音): jǔ dǐng bá shān
详细解释(意思):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出处(典故): 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示例: 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身怀~力,独占东吴数百城。 ★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
举鼎拔山成语接龙
- 删繁就简
- 善罢干休
- 煽风点火
- 潸然泪下
- 芟繁就简
- 山肴野蔌
- 山陬海噬
- 山高皇帝远
- 山锐则不高
- 山崩地裂
- 山高水长
- 山崩地塌
- 山高水低
- 山高水险
- 山崩地陷
- 山崩海啸
- 山公倒载
- 山崩水竭
- 山光水色
- 山崩钟应
- 山寒水冷
- 山复整妆
- 山长水阔
- 山河表里
- 山包海容
- 山长水远
- 山呼海啸
- 山崩川竭
- 山川米聚
- 山鸡舞镜
第一个字为"举"的成语
- 举案齐眉
- 举不胜举
- 举步生风
- 举措不当
- 举措失当
- 举鼎拔山
- 举鼎绝膑
- 举国若狂
- 举世皆知
- 举国上下
- 举世闻名
- 举国一致
- 举例发凡
- 举世无敌
- 举世无双
- 举目千里
- 举世瞩目
- 举目无亲
- 举手加额
- 举棋不定
- 举手投足
- 举棋若定
- 举手相庆
- 举善荐贤
- 举手之劳
- 举十知九
- 举枉措直
- 举世混浊
- 举无遗策
- 举止失措
- 举贤任能
- 举止娴雅
- 举贤使能
- 举止言谈
- 举要删芜
- 举止自若
- 举一反三
- 举重若轻
- 举一废百
- 举足轻重
- 举直措枉
- 举直错枉
- 举止不凡
- 举止大方
第二个字为"鼎"的成语
- 列鼎而食
- 尝鼎一脔
- 鼎鼎大名
- 鼎鼎有名
- 禁鼎一脔
- 九鼎一丝
- 九鼎大吕
- 举鼎拔山
- 举鼎绝膑
- 扛鼎拔山
- 匡鼎解颐
- 牛鼎烹鸡
- 问鼎轻重
- 问鼎中原
- 五鼎万钟
- 夏鼎商彝
- 彝鼎圭璋
- 折鼎覆餗
- 钟鼎人家
- 钟鼎山林
- 钟鼎之家
第三个字为"拔"的成语
- 超尘拔俗
- 超群拔类
- 超世拔俗
- 抽丁拔楔
- 抽筋拔骨
- 出类拔萃
- 出群拔萃
- 吹灯拔蜡
- 荡海拔山
- 蜚瓦拔木
- 虎口拔牙
- 济贫拔苦
- 进贤拔能
- 举鼎拔山
- 扛鼎拔山
- 老天拔地
- 力可拔山
- 上树拔梯
- 树同拔异
- 痛心拔脑
- 投石拔距
- 枉口拔舌
- 寻根拔树
- 眼中拔钉
- 雁过拔毛
- 移山拔海
- 遗世拔俗
- 倚天拔地
第四个字为"山"的成语
- 大好河山
- 安如泰山
- 安如太山
- 安若泰山
- 拔树撼山
- 拔地摇山
- 百二河山
- 半壁河山
- 半壁江山
- 逼上梁山
- 兵败如山倒
- 不识泰山
- 藏之名山
- 藏诸名山
- 楚水吴山
- 带砺河山
- 荡海拔山
- 调虎离山
- 笃定泰山
- 堆积如山
- 恩重如山
- 恩重泰山
- 恩德如山
- 范水模山
- 放虎归山
- 放火烧山
- 覆海移山
- 高卧东山
- 功若丘山
- 航海梯山
- 号令如山
- 鸿毛泰山
- 还我河山
- 火海刀山
- 积甲如山
- 积土成山
- 剑树刀山
- 锦绣河山
- 锦绣江山
- 久归道山
- 举鼎拔山
- 聚米为山
- 军令如山
- 开门见山
- 扛鼎拔山
- 累土至山
- 力可拔山
- 砺带河山
- 临水登山
- 流水高山
- 绿水青山
- 马放南山
- 马入华山
- 闷海愁山
- 猛虎出山
- 猛虎深山
- 名落孙山
- 邈若河山
- 披发入山
- 气涌如山
- 气壮河山
- 千水万山
- 刃树剑山
- 日薄西山
- 日落西山
- 涉海登山
- 剩水残山
- 使蚊负山
- 誓海盟山
- 寿比南山
- 水满金山
- 水漫金山
- 耸膊成山
- 死重泰山
- 铁案如山
- 铁桶江山
- 铁壁铜山
- 铁证如山
- 万水千山
- 稳如泰山
- 啸傲湖山
- 秀水明山
- 学如登山
- 一叶迷山
- 义海恩山
- 堙谷堑山
- 渔海樵山
- 愚公移山
- 猿穴坏山
- 云雨巫山
- 执法如山
- 重于泰山
- 拄笏看山
- 拄笏西山
- 拄颊看山
- 纵虎归山
- 醉玉颓山
举鼎拔山相关推荐
成语"举鼎拔山"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举鼎拔山"逐字解释参考
jǔ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巴蜀。”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世皆浊而我独清。”⒅全;都。《庄暴见孟子》:“~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而俱发。”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ǐng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圆形三足两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之调。”②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足之形成矣。”③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于是用它代表宝器。喻指王位、帝位等。《毛遂自荐》:“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大吕。”《阿房宫赋》:“~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④三足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再拜。”⑤显赫。左思《吴都赋》:“高门~贵。”【鼎鼎】⒈蹉跎。⒉盛大。【鼎甲】豪门望族。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食】列鼎而食,指奢华的生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á①拔起;抽出。《垓下之战》:“力~山兮气盖世。”《鸿门宴》:“项庄~剑起舞。”②选拔;提拔。《出师表》:“是以先帝简~,以遗陛下。”《陈情表》:“过蒙~擢,宠命优渥。”③突出;超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势~五岳掩赤城。”④攻下;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石城。”【拔萃】1.指才能突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出类~,处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职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中者即授官。”【拔茅】指引荐推举。【拔薤】比喻铲除豪强暴族。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拔尤】选拔超众的人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高~。(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3)蚕蔟:蚕上~了。(4)指山墙:房~。(5)姓。【山坳】山间的平地。【山包】<方>小山。【山崩】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悬崖、陡坡上。【山苍子】山鸡椒树的果实,略作球形,有强烈的香味,是制造香料的原料。【山查】(1)落叶乔木,叶子近于卵形,有三至五裂片,花白色。果实球形,比山里红略小,深红色,有小斑点,味酸,可以吃,也可以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山茶】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有光泽,花红色或白色,蒴果球形,种子球形,黑色。山茶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花很美丽,通常叫茶花。种子可以榨油。【山城】山上的或靠山的城市。【山丹】(1)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卵形,白色,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2)这种植物的鳞茎。【山道年】(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略呈羽状分裂,有特殊的香气,头状花序。(2)药名,有机化合物,是用山道年的花制成的药物,无色或白色结晶状粉末,能驱除蛔虫。[德Santonin]【山地】(1)多山的地带。(2)在山上的农业用地。【山顶洞人】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化石在1933年和1934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山东梆子】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是梆子腔的一种。参看〖梆子腔〗。【山东大鼓】见〖梨花大鼓〗。【山东快书】曲艺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各地。表演者自击两片半月形铜板。【山东省】简称鲁。在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省会济南市。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442万(1982年)。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60%以上,垦殖指数居全国首位。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甘薯、花生、大豆、棉花、烟草等产量都占全国重要地位。东部丘陵地区为我国柞蚕丝和水果的著名产地。沿海盛产鱼、盐。山地富产煤、铁、铝土、金等矿产。解放后,机械、钢铁、煤炭、石油、电力、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山豆根】常绿灌木,叶子互生,复叶由三片小叶组成,小叶卵圆形,开白色蝶形花,荚果紫黑色。根可以入药,有解热消炎的作用。【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山旮旯儿】<方>偏僻的山区。也说山旮旯子。【山冈】不高的山。【山岗子】不高的山。【山歌】形式短小、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的民间歌曲,流行于南方农村或山区,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山根】<口>(~儿)山脚。【山沟】(1)山间的流水沟。(2)山谷。(3)指偏僻的山区。【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中间多有溪流。【山国】指多山的国家或多山的地方。【山和尚】戴胜(一种鸟)的通称。【山河】大山和大河,指国家或国家某一地区的土地:大好~|锦绣~。【山核桃】<轻>(1)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叶小,披针形或倒卵形。果实表面有皱纹,果仁可以吃,又可以榨油。(2)这种植物的果实。‖有的地区叫小胡桃。【山洪】因下大雨或积雪融化,由山上突然流下来的大水:~暴发。【山货】(1)山区的一般土产,如山查、榛子、栗子、胡桃等。(2)指用竹子、木头、苘麻、粗陶瓷等制成的日用器物,如扫帚、簸箕、麻绳、沙锅、瓦盆等。【山鸡】<方>雉。【山鸡椒】落叶灌木,叶子披针形,春季开花,黄色。果实叫山苍子,可制香料。【山积】<书>东西极多,堆得象山一样:货物~。【山脊】山的高处象兽类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山涧】山间的水沟。【山脚】山的靠近平地的部分。【山轿】旧时用椅子捆在杠子上做成的登山工具,由人抬着走。【山口】连绵的山岭中间较低处,多为通道经过的地方。【山岚】<书>山间的云雾:~瘴气。【山里红】(1)山里红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白色。果实圆形,深红色,有白色斑点,味酸,可以吃,也可以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有的地区叫红果儿。【山梁】山脊。【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山岭】连绵的高山。【山陵】<书>(1)山岳。(2)旧时指帝王的坟墓。【山麓】山脚。【山峦】连绵的山:~起伏。【山脉】成行列的群山,山势起伏,向一定方向延展,好象脉络似的,所以叫做山脉。【山猫】见〖豹猫〗。【山毛榉】落叶乔木,高可达七八丈,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花萼有丝状的毛,结坚果。木材可做铁道枕木。也叫水青冈。【山门】(1)佛教寺院的大门。(2)指佛教。【山奈】无机化合物,成分是氰化钠,无色结晶,有剧毒,用于电镀、淬火等方面,也用于农药,也作山萘。[英cyanide,氰化物]。【山炮】火炮的一种,炮身较短,弹道较弯曲,射程较近,重量小,便于搬运,适用于山地作战。旧称过山炮。《过山炮》山炮的旧称。【山墙】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也叫房山。【山区】多山的地区。【山水】(1)山上流下来的水。(2)山和水,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桂林~甲天下。(3)指以风景为题材的中国画。【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要题材的绘画。魏晋六朝,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以后渐趋成熟,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门类。【山桃】(1)落叶乔木,叶子狭长,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圆形,带黄色,果肉很少,不能吃。性耐干燥寒冷,可用来嫁接桃树。(2)这种植物的果实。【山桐子】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圆锥花序,花黄绿色,有香气,浆果球形,红色或红褐色。木材可以制器具。也叫椅(yī)。【山头】(1)山的上部;山峰。(2)设立山寨的山头,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山头主义】原指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种小团体主义。具体表现为只顾自己小集团,对别地区、别部门、别同志不了解,不尊重,不团结。当时由于根据地多半建立在山岳地区,一个集团好象一个山头,所以就把这种错误倾向称为山头主义。【山窝】偏僻的山区。也说山窝窝。【山坞】山间平地;山坳。【山西梆子】见〖晋剧〗。【山西省】简称晋。在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省会太原市。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29万(1982年)。农产在雁门关以南主产小麦、高粱、玉米、棉花等,以北主产谷子、莜麦和胡麻。畜牧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占全国重要地位。解放后,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山系】同一造山运动形成的几条平行的山脉,称为山系。【山峡】两山夹水的地方;两山夹着的水道。【山险】山势险要的地方。【山响】响声极大:北风刮得门窗乒乓~。【山向】旧指坟的方向。【山魈】(1)猕猴的一种,体长约达一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须,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多群居,吃小鸟、野鼠等。(2)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山崖】山的陡立的侧面。【山羊】羊的一种,角的基部略作三角形,角尖向后,四肢强壮,善于跳跃,毛不弯曲,公羊有须,变种很多,有黑、灰等颜色。皮可以制革,毛皮可以制衣褥。【山羊绒】从山羊身上梳下的绒毛,是高级的纺织用毛。【山腰】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山药】<轻>薯蓣的通称。【山药蛋】<方>马铃薯。【山樱桃】(1)落叶灌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微红。果实球形,深红色,有光泽,可以吃。(2)这种植物的果实。【山芋】<方>甘薯。【山岳】高大的山。【山晕】见〖高山反应〗。【山楂】同〖山查〗。【山寨】(1)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有寨子的山区村庄。【山茱萸】落叶小乔木,叶子对生,长椭圆形,花黄色。果实为核果,长椭圆形,枣红色,可以入药,对阳痿遗精等症有疗效。【山庄】山中住所;别墅。【山子】<方>假山。也叫山子石儿。【山嘴】(~儿)伸出去的山脚的尖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