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读音(发音): jǔ yī fǎn sān
详细解释(意思):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典故):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举一反三成语接龙
- 三生有幸
- 三省吾身
- 三旨相公
- 三茶六饭
- 三思而后行
- 三百六十行
- 三夫成市虎
- 三下五除二
- 三家村
- 三般两样
- 三长两短
- 三榜定案
- 三长四短
- 三病四痛
- 三朝五日
- 三不拗六
- 三朝元老
- 三步两脚
- 三从四德
- 三寸之舌
- 三曹对案
- 三等九般
- 三等九格
- 三茶六礼
- 三迭阳关
- 三差两错
- 三百瓮齑
- 三班六房
- 三差五错
- 三叠阳关
第一个字为"举"的成语
- 举案齐眉
- 举不胜举
- 举步生风
- 举措不当
- 举措失当
- 举鼎拔山
- 举鼎绝膑
- 举国若狂
- 举世皆知
- 举国上下
- 举世闻名
- 举国一致
- 举例发凡
- 举世无敌
- 举世无双
- 举目千里
- 举世瞩目
- 举目无亲
- 举手加额
- 举棋不定
- 举手投足
- 举棋若定
- 举手相庆
- 举善荐贤
- 举手之劳
- 举十知九
- 举枉措直
- 举世混浊
- 举无遗策
- 举止失措
- 举贤任能
- 举止娴雅
- 举贤使能
- 举止言谈
- 举要删芜
- 举止自若
- 举一反三
- 举重若轻
- 举一废百
- 举足轻重
- 举直措枉
- 举直错枉
- 举止不凡
- 举止大方
第二个字为"一"的成语
- 不一而足
- 划一不二
- 偶一为之
- 有一得一
- 二一添作五
- 抹一鼻子灰
- 清一色
- 成一家言
- 惩一戒百
- 惩一儆百
- 惩一警百
- 出一头地
- 纯一不杂
- 从一而终
- 的一确二
- 丁一卯二
- 丁一确二
- 独一无二
- 罚一劝百
- 讽一劝百
- 浮一大白
- 功一美二
- 挂一漏万
- 画一之法
- 歼一警百
- 教一识百
- 径一周三
- 举一反三
- 举一废百
- 决一雌雄
- 决一胜负
- 决一死战
- 捏一把汗
- 缺一不可
- 阙一不可
- 人一己百
- 杀一利百
- 杀一砺百
- 杀一儆百
- 杀一警百
- 赏一劝百
- 赏一劝众
- 数一数二
- 说一不二
- 头一无二
- 闻一知二
- 闻一知十
- 问一答十
- 无一不备
- 无一不知
- 以一持万
- 以一当十
- 以一奉百
- 以一儆百
- 以一警百
- 以一知万
- 用一当十
- 有一无二
- 载一抱素
- 知一万毕
- 主一无适
第三个字为"反"的成语
- 爱毛反裘
- 报本反始
- 拨乱反正
- 拨乱反治
- 苍黄反复
- 出尔反尔
- 出乎反乎
- 慈乌反哺
- 夫妻反目
- 负类反伦
- 革命反正
- 革邪反正
- 观隅反三
- 归全反真
- 归真反璞
- 归真反朴
- 还朴反古
- 还淳反古
- 还淳反朴
- 还原反本
- 还淳反素
- 挥戈反日
- 回光反照
- 计不反顾
- 举一反三
- 匡乱反正
- 连锁反应
- 内视反听
- 弄巧反拙
- 弃末反本
- 求益反损
- 收视反听
- 遗华反质
- 义不反顾
- 义无反顾
- 议不反顾
- 易如反掌
- 易同反掌
- 易于反手
- 易于反掌
- 欲速反迟
- 欲益反弊
- 欲益反损
- 原始反终
- 辗转反侧
- 筑室反耕
- 转辗反侧
第四个字为"三"的成语
举一反三相关推荐
成语"举一反三"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举一反三"逐字解释参考
jǔ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巴蜀。”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世皆浊而我独清。”⒅全;都。《庄暴见孟子》:“~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而俱发。”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ī①。《狼》:“~屠晚归。”②一边;一面。《兰亭集序》:“~觞~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也。”④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⑤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⑥专一。《劝学》:“用心~也。”⑦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⑧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⑨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交战,操军不利。”⑩初次。《曹刿论战》:“~鼓作气。”【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时;忽然。⒊形容时间很短。【一何】多么。【一力】⒈协力。⒉竭力。【一体】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前些日子。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fǎn①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也,时势异也。”②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侧。”③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焉。”④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⑤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古者未必可非。”⑥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⑦反省。《淮南子·氾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其过。”⑧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不能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ān①三;第三。②再三;多次;多(年)。《硕鼠》:“~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尺】⒈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⒉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⒈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⒉三个星座。明⒊堂、辟雍、灵台。⒋皇帝、太后、皇后。【三军】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⒉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⒊全军,通称军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