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
读音(发音): shǒu wǔ zú dǎo
详细解释(意思):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出处(典故): 《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示例:
手舞足蹈成语接龙
- 岛瘦郊寒
- 倒戈卸甲
- 倒持泰阿
- 悼心失图
- 倒背如流
- 刀光血影
- 刀过竹解
- 刀锯鼎镬
- 刀锯斧钺
- 刀枪剑戟
- 刀枪入库
- 刀山火海
- 刀耕火耨
- 刀山剑树
- 刀耕火耘
- 刀头剑首
- 刀耕火种
- 刀头舔蜜
- 刀光剑影
- 刀头燕尾
- 倒载干戈
- 刀下留人
- 倒打一耙
- 倒置干戈
- 刀俎余生
- 倒打一瓦
- 倒持干戈
- 叨陪末座
- 倒果为因
- 倒持戈矛
第一个字为"手"的成语
- 手不释卷
- 手不释书
- 手不停毫
- 手不停挥
- 手不应心
- 手脚无措
- 手到病除
- 手足胼胝
- 手零脚碎
- 手到拿来
- 手足失措
- 手到拈来
- 手足无措
- 手忙脚乱
- 手到擒来
- 手胼足胝
- 手足异处
- 手高手低
- 手无寸刃
- 手足之情
- 手高眼低
- 手无寸铁
- 手足重茧
- 手挥目送
- 手舞足蹈
- 手急眼快
- 手下留情
- 手眼通天
- 手疾眼快
- 手脚干净
- 手泽之遗
第二个字为"舞"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足"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蹈"的成语
手舞足蹈相关推荐
成语"手舞足蹈"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手舞足蹈"逐字解释参考
shǒu①人的手。【又】手拿着;手持。《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长镵,为除不洁者。”②亲手;亲自。《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自笔录。”③控制的范围。《毛遂自荐》:“王之命,悬于遂~。”④精通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裙人。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谈】下围棋。【手眼】手段;技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ǔ①舞蹈;舞曲。《鸿门宴》:“项庄拔剑起~。”②飞舞;舞动。《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动使动】使……飞舞。《赤壁赋》:“~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跳;跳动。《促织》:“旁若一蟆,若将跃~。”④指玩弄文字、权术等。《汉书·汲黯传》:“好兴事,~文法。”【舞智】耍聪明;玩弄智慧。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ú①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也,而致千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而置之其坐。”②动物的脚。《核舟记》:“细若蚊~,钩画了了。”③器物的支撑部分。《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之形成矣。”④充足。《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补不~。”⑤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兰亭集序》:“快然自~。”⑥足够。《鸿门宴》:“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赤壁之战》:“兵精粮多,~以立事。”⑦值得。《桃花源记》:“不~为外人道也。”《〈论语〉十则》:“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观也已。”【足下】⒈称对方的敬词。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⒉脚下;立足的地方。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ǎo①踩;踏;赴。《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死不顾。”《赤壁之战》:“赢兵为人马所~籍,陷泥中,死者甚众。”②踏地;顿足。《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之也。”③<动〉实践;实行;遵循。《荀子·五制》:“聚敛者,召冠肥敌,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也。”【蹈海】赴海;跳到海里。【蹈节】信守节操。【蹈袭】沿袭。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