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齿能牙
读音(发音): lì chǐ néng yá
详细解释(意思):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出处(典故):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这妮子使着呵,早妆聋做哑。泼贱才,堪人骂,再休来利齿能牙。”
示例:
利齿能牙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利"的成语
- 利齿能牙
- 利出一孔
- 利害得失
- 利害相关
- 利害攸关
- 利喙赡辞
- 利己损人
- 利缰名锁
- 利傍倚刀
- 利令志惛
- 利不亏义
- 利令智昏
- 利齿伶牙
- 利惹名牵
- 利深祸速
- 利时及物
- 利市三倍
- 利锁名缰
- 利绾名牵
- 利析秋毫
- 利用厚生
- 利欲熏心
- 利灾乐祸
第二个字为"齿"的成语
- 不齿于人
- 切齿腐心
- 白齿青眉
- 唇齿相须
- 唇齿相依
- 唇齿之邦
- 含齿戴发
- 皓齿蛾眉
- 皓齿明眸
- 屐齿之折
- 驹齿未落
- 嚼齿穿龈
- 口齿伶俐
- 口齿生香
- 利齿能牙
- 利齿伶牙
- 俐齿伶牙
- 马齿徒长
- 马齿徒增
- 没齿不忘
- 没齿难忘
- 没齿无怨
- 切齿拊心
- 切齿痛恨
- 切齿痛心
- 噙齿戴发
- 生齿日繁
- 象齿焚身
- 龈齿弹舌
- 予齿去角
- 稚齿婑媠
第三个字为"能"的成语
- 爱莫能助
- 得薄能鲜
- 德薄能鲜
- 登高能赋
- 耳熟能详
- 概莫能外
- 过而能改
- 会道能说
- 俭故能广
- 精明能干
- 老妪能解
- 力不能及
- 力不能支
- 力所能及
- 利齿能牙
- 能屈能伸
- 能上能下
- 能伸能屈
- 能文能武
- 仁者能仁
- 柔远能迩
- 善文能武
- 虽覆能复
- 行同能偶
- 知过能改
- 知尽能索
- 智尽能索
第四个字为"牙"的成语
- 雀角鼠牙
- 北门南牙
- 拨嘴撩牙
- 戴发含牙
- 钩爪锯牙
- 虎口拔牙
- 佶屈聱牙
- 诘曲聱牙
- 诘诎聱牙
- 诘屈聱牙
- 金口玉牙
- 课嘴撩牙
- 利齿能牙
- 利齿伶牙
- 俐齿伶牙
- 强嘴硬牙
- 青面獠牙
- 鼠雀之牙
- 铁面枪牙
- 铁嘴钢牙
- 舞爪张牙
- 以牙还牙
- 泽吻磨牙
利齿能牙相关推荐
成语"利齿能牙"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利齿能牙"逐字解释参考
lì①锋利;锐利。与“钝”相对。《劝学》:“金就砺则~。”②利益;好处。与“害”相对。《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三世矣。”【又】以……为利。《伤仲永》:“父~其然也,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③有利;得利。《苦斋记》:“良药苦口~于病。”④顺利。《赤壁之战》:“操军不~,引次江北。”⑤盈利;取利。《冯谖客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之。”【又】盈利之物。《促织》:“欲居之以为~,而高其直。”⑥有利的条件、时机、形势等。《子鱼论战》:“三军以~用也。”《过秦论》:“因~乘便,宰割天下。”⑦胜利。《孙膑减灶》:“兵法,百里而趋~者蹶上将。”⑧物资;物产。《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尽南海。”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ǐ①门牙。也泛指牙齿。《墨子·非攻》:“古者有语,唇亡则~寒。”②年岁,年龄。《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也指马、牛等爱畜的岁数。③状如牙齿的物体。《宋书·谢灵运传》:“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下山去其后~。”④议论,说话。《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舌不少。”⑤提及。《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齿豁头童】齿落发脱。形容人老的样子。陈与义《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天翻地覆伤春色,~祝圣时。”【齿冷】久笑牙齿感到冷。谓贻笑于人而招致讥嘲。《南齐书·乐颐传》:“人笑褚公,至今~。”【齿录】1.收录;叙用。《魏书·刘文晔传》:“以臣年小,不及~。2.科举时代,凡同年登科者,各具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帙,称作“齿录”。也称“同年录”。【齿舌】口舌。借指人们的非议。【齿亡舌存】言物之刚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得存。喻以柔为贵。【齿牙馀论】指口头随意的褒美之辞。《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néng①能力;才能。《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②有能力。《出师表》:“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③有能力的人。《报任安书》:“招贤进~,显岩穴之士。”④能够;能够达到。《劝学》:“假舟楫也,非~水也,而绝江河。”⑤及;达。《游褒禅山记》:“盖余所及,比好游者尚不~十一。”⑥通“恁”。如此;这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对面为盗贼。”⑦通“耐”。禁得住;受得住。《察变》:“此物~寒,法当较今尤茂。”【能品】古人评论书画的三品之一,次于神品、妙品。凡能做到形似不失规矩者称能品。【能事】能够做到的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①槽牙,泛指牙齿。《劝学》:“蚓无爪~之利。”②咬。《战国策·秦策三》:“王见大王之狗……投之一骨,轻起相~者,何则?有争意也。”③形状似牙齿的东西。《张衡传》:“其~机巧制,皆隐在尊中。”【牙门】⒈军营门,因树在将帅的牙旗得名。⒉同“衙门”。【牙旗】将帅的大旗。【牙牙】婴儿学语声。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