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唇齿之邦 > 唇齿之邦的成语解释

唇齿之邦

读音(发音): chún chǐ zhī bāng

详细解释(意思):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出处(典故):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示例:

唇齿之邦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唇"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齿"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之"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邦"的成语

唇齿之邦相关推荐

成语"唇齿之邦"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唇齿之邦"逐字解释参考

chún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唇齿】比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齿音】见〖齿唇音〗。【唇膏】口红。【唇裂】先天性畸形,上唇直着裂开,饮食不方便,说话不清楚。也叫兔唇,通称豁嘴。【唇舌】比喻言辞:这件事儿恐怕还得大费~。【唇吻】<书>嘴唇,比喻口才、言辞。【唇音】双唇音、齿唇音的统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chǐ①门牙。也泛指牙齿。《墨子·非攻》:“古者有语,唇亡则~寒。”②年岁,年龄。《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也指马、牛等爱畜的岁数。③状如牙齿的物体。《宋书·谢灵运传》:“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下山去其后~。”④议论,说话。《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舌不少。”⑤提及。《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齿豁头童】齿落发脱。形容人老的样子。陈与义《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天翻地覆伤春色,~祝圣时。”【齿冷】久笑牙齿感到冷。谓贻笑于人而招致讥嘲。《南齐书·乐颐传》:“人笑褚公,至今~。”【齿录】1.收录;叙用。《魏书·刘文晔传》:“以臣年小,不及~。2.科举时代,凡同年登科者,各具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帙,称作“齿录”。也称“同年录”。【齿舌】口舌。借指人们的非议。【齿亡舌存】言物之刚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得存。喻以柔为贵。【齿牙馀论】指口头随意的褒美之辞。《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āng①诸候的封国,泛指国家。《季氏将伐颛臾》:“~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②分封。柳宗元《封建论》:“~群后。”(后,即诸侯)【邦畿】古代指天子直辖地,后泛指国境疆域。《诗经·商颂·玄鸟》:“~千里,维民所止。”【邦君】地方长官,指太守丶刺史等。【邦彦】国中杰出有才德的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