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
读音(发音): wēi yán sǒng tīng
详细解释(意思):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出处(典故): 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示例:
危言耸听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危"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言"的成语
- 讹言惑众
- 千言万语
- 悖言乱辞
- 秕言谬说
- 一言以蔽之
- 不言不语
- 不言而信
- 不言而谕
- 不言而喻
- 察言观色
- 察言观行
- 谗言佞语
- 昌言无忌
- 一言堂
- 陈言肤词
- 陈言老套
- 陈言务去
- 耻言人过
- 出言成章
- 出言吐词
- 出言吐气
- 出言吐语
- 出言无状
- 出言有章
- 出言不逊
- 词言义正
- 大言不惭
- 谠言嘉论
- 谠言直声
- 德言工貌
- 德言工容
- 德言容功
- 多言多语
- 多言繁称
- 多言或中
- 多言数穷
- 恶言厉色
- 恶言詈辞
- 发言盈庭
- 烦言碎辞
- 犯言直谏
- 方言矩行
- 放言高论
- 放言遣辞
- 风言醋语
- 风言风语
- 风言雾语
- 风言影语
- 甘言厚礼
- 甘言美语
- 瞽言萏议
- 瞽言妄举
- 规言矩步
- 诡言浮说
- 罕言寡语
- 豪言壮语
- 好言好语
- 黑言诳语
- 闳言崇议
- 闳言高论
- 胡言汉语
- 胡言乱道
- 胡言乱语
- 话言话语
- 花言巧语
- 秽言污语
- 疾言倨色
- 疾言遽色
- 疾言厉气
- 疾言厉色
- 疾言怒色
- 嘉言善行
- 嘉言善状
- 嘉言懿行
- 尖言尖语
- 尖言冷语
- 矫言伪行
- 谨言慎行
- 静言令色
- 静言庸违
- 靖言庸回
- 靖言庸违
- 冷言冷语
- 冷言热语
- 流言混话
- 流言惑众
- 流言飞文
- 流言飞语
- 流言蜚语
- 流言风语
- 龙言凤语
- 美言不信
- 绵言细语
- 妙言要道
- 难言之隐
- 讷言敏行
- 能言巧辩
- 能言善辩
- 能言快说
- 能言快语
- 片言一字
- 片言折狱
- 片言只语
- 片言只字
- 七言八语
- 千言万说
- 前言往行
- 遣言措意
- 巧言利口
- 巧言令色
- 巧言偏辞
- 巧言如簧
- 轻言寡信
- 轻言轻语
- 轻言软语
- 轻言肆口
- 轻言细语
- 人言籍籍
- 人言藉藉
- 人言可畏
- 人言啧啧
- 仁言利博
- 仁言利溥
- 三言讹虎
- 三言两句
- 三言两语
- 散言碎语
- 伤言扎语
- 少言寡语
- 食言而肥
- 殊言别语
- 肆言詈辱
- 谈言微中
- 谭言微中
- 恬言柔舌
- 甜言美语
- 甜言媚语
- 甜言蜜语
- 甜言软语
- 吞言咽理
- 妄言妄听
- 危言竦论
- 危言危行
- 危言正色
- 危言高论
- 危言核论
- 危言逆耳
- 危言耸听
- 微言大义
- 微言大谊
- 无言可对
- 五言长城
- 析言破律
- 闲言赘语
- 闲言长语
- 闲言淡语
- 闲言冷语
- 闲言泼语
- 闲言碎语
- 闲言闲语
- 涎言涎语
- 信言不美
- 妖言惑众
- 要言不烦
- 要言妙道
- 一言难尽
- 一言千金
- 一言丧邦
- 一言为定
- 一言兴邦
- 一言半辞
- 一言一行
- 一言半句
- 一言半语
- 一言中的
- 一言不发
- 一言九鼎
- 一言两语
- 以言徇物
- 以言举人
- 以言取人
- 以言为讳
- 溢言虚美
- 淫言狎语
- 淫言媟语
- 淫言诐行
- 庸言庸行
- 有言在先
- 语言无味
- 欲言又止
- 造言捏词
- 造言生事
- 躁言丑句
- 詹言曲说
- 正言直谏
- 正言不讳
- 正言厉色
- 正言厉颜
- 直言正论
- 直言正色
- 直言不讳
- 直言极谏
- 直言贾祸
- 直言切谏
- 直言取祸
- 直言无讳
- 直言无隐
- 直言勿讳
- 直言正谏
- 只言片语
- 忠言逆耳
- 自言自语
- 作言造语
- 坐言起行
第三个字为"耸"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听"的成语
- 混淆视听
- 倾耳而听
- 闭目塞听
- 侈人观听
- 耳视目听
- 骇人视听
- 骇人闻听
- 计行言听
- 帘窥壁听
- 迷惑视听
- 内视反听
- 倾耳细听
- 收视反听
- 妄言妄听
- 危言耸听
- 唯命是听
- 惟命是听
- 娓娓动听
- 洗耳恭听
- 洗耳拱听
- 淆乱视听
- 虚己以听
- 眩视惑听
- 言从计听
- 厌闻饫听
危言耸听相关推荐
成语"危言耸听"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危言耸听"逐字解释参考
wēi①高。《蜀道难》:“~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危险;危急。《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戒奢以俭。”③危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④危弱。《陈情表》:“人命~浅,朝不虑夕。”⑤端正;正直。《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而膝~坐。”【辨】危,险。“危”作“危险”讲时,含有危急或不稳定的意思,多作形容词。“险”只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多作名词。上古表示“危险”的意思时,一般“危”不用“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n①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②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三年,乃流王于彘。”③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④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⑤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以愚黔首。”⑥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⑦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归于好。”【言瑞】守信之言。【言重】出言慎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ǒng①耳聋。马融《广成颂》:“子野听~,离朱目眩。”②高起,高耸。柳宗元《种柳戏题》:“~干会参天。”③鼓励;劝勉。《国语·楚语》:“为之~善而抑恶焉。”④通“悚”。惊惧;恐惧。《韩非子·内储说上》:“吏皆~惧。”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īng①耳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风吹雨,铁马冰马河入梦来。”②听从;接受。《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③听信。《屈原列传》:“怀王竟~郑袖,复释去张仪。”④听凭;听任。《王冕读书》:“儿痴如此,曷不~其所为。”⑤听力;听闻。《出师表》:“诚宜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⑥治理;处理。《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⑦通“厅”,厅堂。《世说新语·政事》:“大司马府~前有一老槐。”【听事】处理政事。厅堂;官府办公的地方。【听讼】审理诉讼;判案。【听政】处理政务。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