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言直声
读音(发音): dǎng yán zhí shēng
详细解释(意思):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出处(典故): 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示例:
谠言直声成语接龙
- 生死相依
- 生死予夺
- 升山采珠
- 胜残去杀
- 胜读十年书
- 生涯
- 圣洁
- 省垣
- 省心
- 省悟
- 省事
- 省时
- 圣主
- 省却
- 圣旨
- 省钱
- 圣贤
- 圣人巨人
- 圣人
- 胜负
- 胜
- 牲畜
- 胜兆
- 牲口
- 胜仗
- 声张
- 胜诉
- 胜券在握
- 声誉卓着
- 声援
第一个字为"谠"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言"的成语
- 讹言惑众
- 千言万语
- 悖言乱辞
- 秕言谬说
- 一言以蔽之
- 不言不语
- 不言而信
- 不言而谕
- 不言而喻
- 察言观色
- 察言观行
- 谗言佞语
- 昌言无忌
- 一言堂
- 陈言肤词
- 陈言老套
- 陈言务去
- 耻言人过
- 出言成章
- 出言吐词
- 出言吐气
- 出言吐语
- 出言无状
- 出言有章
- 出言不逊
- 词言义正
- 大言不惭
- 谠言嘉论
- 谠言直声
- 德言工貌
- 德言工容
- 德言容功
- 多言多语
- 多言繁称
- 多言或中
- 多言数穷
- 恶言厉色
- 恶言詈辞
- 发言盈庭
- 烦言碎辞
- 犯言直谏
- 方言矩行
- 放言高论
- 放言遣辞
- 风言醋语
- 风言风语
- 风言雾语
- 风言影语
- 甘言厚礼
- 甘言美语
- 瞽言萏议
- 瞽言妄举
- 规言矩步
- 诡言浮说
- 罕言寡语
- 豪言壮语
- 好言好语
- 黑言诳语
- 闳言崇议
- 闳言高论
- 胡言汉语
- 胡言乱道
- 胡言乱语
- 话言话语
- 花言巧语
- 秽言污语
- 疾言倨色
- 疾言遽色
- 疾言厉气
- 疾言厉色
- 疾言怒色
- 嘉言善行
- 嘉言善状
- 嘉言懿行
- 尖言尖语
- 尖言冷语
- 矫言伪行
- 谨言慎行
- 静言令色
- 静言庸违
- 靖言庸回
- 靖言庸违
- 冷言冷语
- 冷言热语
- 流言混话
- 流言惑众
- 流言飞文
- 流言飞语
- 流言蜚语
- 流言风语
- 龙言凤语
- 美言不信
- 绵言细语
- 妙言要道
- 难言之隐
- 讷言敏行
- 能言巧辩
- 能言善辩
- 能言快说
- 能言快语
- 片言一字
- 片言折狱
- 片言只语
- 片言只字
- 七言八语
- 千言万说
- 前言往行
- 遣言措意
- 巧言利口
- 巧言令色
- 巧言偏辞
- 巧言如簧
- 轻言寡信
- 轻言轻语
- 轻言软语
- 轻言肆口
- 轻言细语
- 人言籍籍
- 人言藉藉
- 人言可畏
- 人言啧啧
- 仁言利博
- 仁言利溥
- 三言讹虎
- 三言两句
- 三言两语
- 散言碎语
- 伤言扎语
- 少言寡语
- 食言而肥
- 殊言别语
- 肆言詈辱
- 谈言微中
- 谭言微中
- 恬言柔舌
- 甜言美语
- 甜言媚语
- 甜言蜜语
- 甜言软语
- 吞言咽理
- 妄言妄听
- 危言竦论
- 危言危行
- 危言正色
- 危言高论
- 危言核论
- 危言逆耳
- 危言耸听
- 微言大义
- 微言大谊
- 无言可对
- 五言长城
- 析言破律
- 闲言赘语
- 闲言长语
- 闲言淡语
- 闲言冷语
- 闲言泼语
- 闲言碎语
- 闲言闲语
- 涎言涎语
- 信言不美
- 妖言惑众
- 要言不烦
- 要言妙道
- 一言难尽
- 一言千金
- 一言丧邦
- 一言为定
- 一言兴邦
- 一言半辞
- 一言一行
- 一言半句
- 一言半语
- 一言中的
- 一言不发
- 一言九鼎
- 一言两语
- 以言徇物
- 以言举人
- 以言取人
- 以言为讳
- 溢言虚美
- 淫言狎语
- 淫言媟语
- 淫言诐行
- 庸言庸行
- 有言在先
- 语言无味
- 欲言又止
- 造言捏词
- 造言生事
- 躁言丑句
- 詹言曲说
- 正言直谏
- 正言不讳
- 正言厉色
- 正言厉颜
- 直言正论
- 直言正色
- 直言不讳
- 直言极谏
- 直言贾祸
- 直言切谏
- 直言取祸
- 直言无讳
- 直言无隐
- 直言勿讳
- 直言正谏
- 只言片语
- 忠言逆耳
- 自言自语
- 作言造语
- 坐言起行
第三个字为"直"的成语
- 秉笔直书
- 昂然直入
- 长驱直进
- 长驱直入
- 单刀直入
- 谠言直声
- 董狐直笔
- 短刀直入
- 犯言直谏
- 奋起直追
- 奋笔直书
- 竿头直上
- 横冲直闯
- 横冲直撞
- 横行直撞
- 横行直走
- 急起直追
- 急转直下
- 径情直遂
- 径情直行
- 径行直遂
- 鸣雁直木
- 平铺直序
- 平铺直叙
- 青霄直上
- 青云直上
- 屎屁直流
- 枉尺直寻
- 枉曲直凑
- 一往直前
- 勇往直前
- 正法直度
- 正言直谏
- 正色直绳
- 正色直言
- 直上直下
第四个字为"声"的成语
- 绘影绘声
- 匿迹销声
- 悄然无声
- 百口同声
- 百舌之声
- 百啭千声
- 北鄙之声
- 比肩齐声
- 兵贵先声
- 平地一声雷
- 铲迹销声
- 雏凤清声
- 揣骨听声
- 大放悲声
- 大音希声
- 谠言直声
- 杜口吞声
- 遁迹销声
- 吠形吠声
- 吠影吠声
- 蜂目豺声
- 附影附声
- 鹤唳猿声
- 鹤唳风声
- 狐听之声
- 寂然无声
- 假誉驰声
- 交口同声
- 空谷传声
- 口口声声
- 靡靡之声
- 谬采虚声
- 默不作声
- 诺诺连声
- 喏喏连声
- 屏气吞声
- 泣不成声
- 阒然无声
- 阒无人声
- 忍气吞声
- 万赖无声
- 万籁无声
- 亡国之声
- 唯唯连声
- 下气怡声
- 削铁无声
- 鸦雀无声
- 鸦鹊无声
- 雅雀无声
- 哑口无声
- 言为心声
- 掩口失声
- 雁过留声
- 燕语莺声
- 一吠百声
- 一口一声
- 一口同声
- 异口同声
- 引吭高声
- 饮恨吞声
- 饮气吞声
- 饮泣吞声
- 游光扬声
- 鱼帛狐声
- 玉振金声
- 铮铮有声
- 正色厉声
- 掷地赋声
- 掷地金声
- 掷地有声
- 众口同声
- 众犬吠声
- 逐影吠声
- 逐影寻声
- 作金石声
谠言直声相关推荐
成语"谠言直声"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谠言直声"逐字解释参考
dǎng正直。欧阳修《论社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昔年仲淹初以忠言~论,闻于中外,天下贤士,争相称慕。”【谠言】正直的议论。陈寿《三国志·很、魏书·三少帝纪》:“群公卿士~嘉谋,各悉乃心。”【谠议】公正的议论。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之一:“而暗达明心,潜申~。”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n①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②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三年,乃流王于彘。”③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④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⑤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以愚黔首。”⑥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⑦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归于好。”【言瑞】守信之言。【言重】出言慎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í①不弯曲。《劝学》:“木~中绳,輮以为轮。”②正直。《涉江》:“苟余心之端~兮,虽僻远其何伤。”③正确。《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④笔直地。《与朱元思书》:“争高~指,千百成峰。”⑤纵的;竖的。《阿房宫赋》:“~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⑥遇到。《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锐士。”⑦通“值”,价值。《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⑧通“值”,值班。《晋书·庾珉传》:“珉为侍中,~于省内。”⑨仅仅;只是。《寡人之于国也》:“~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⑩径直;一直。《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上载公子上坐。”⑾竟然;却。《论积贮疏》:“可为富安天下,而~为此廪廪也。”⑿简直。《序》:“则斯役之价值,~可惊天地泣鬼神。”⒀当。《垓下之战》:“~夜溃围南出,驰走。”【直裰】和尚、道士穿的大领长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ēng①声音。《劝学》:“顺风而呼,~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③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④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义。”⑤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闻邻国。”⑥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气也。”⑦声势;声气。《子鱼论战》:“~盛致志,鼓儳也。”⑧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