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您目前所在位置:肥壤网 > 成语大全 > 察言观色 > 察言观色的成语解释

察言观色

读音(发音): chá yán guān sè

详细解释(意思):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典故):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示例: 宝钗见此景况,~,早知觉了七八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察言观色成语接龙

第一个字为"察"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言"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观"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色"的成语

察言观色相关推荐

成语"察言观色"更多相关信息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

成语"察言观色"逐字解释参考

chá①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品类之盛。”【又】苛求。《班超告老归国》:“~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③考察。《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④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⑤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⑥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察察】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察断】明察判断。《荀子·致士》:“然后中和~以辅之,政之隆也。”【察见渊鱼】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语出《列子·说符》。【察纳】明察采纳。【察士】明察事理的人。《韩非子·八说》:“~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察微】洞悉细微。《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n①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②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三年,乃流王于彘。”③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④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⑤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以愚黔首。”⑥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⑦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归于好。”【言瑞】守信之言。【言重】出言慎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uān①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公子执辔。”②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公子。”③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沧海。”④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⑤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⑥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群书。”guàn①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之上。”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③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è①脸色;表情。《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少解。”②女色;美貌的妇女。《货殖列传序》:“耳目极声~之好。”《柳毅传》:“毅怪视之,乃殊~也。”③容貌。《琵琶行》:“年长~衰,委身为贾人妇。”④色彩;颜色。《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⑤天色;景色。《游黄山记》:“两峰秀~,俱可手揽。”⑥种这类。《北史·长孙道生传》:“客内无此~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